了赞赏的笑容。于是黑板上出现了受力分析图,将球台的三个顶点连接成三角形,分析不同站位的优势和劣势。老师讲完后,在她的课堂表现册上打了满分。
课间休息时,其他学员围过来请教问题。有人好奇地问:"叶老师,您以前是专业运动员吧?对规则的理解太透彻了。"叶安诺笑了笑,不置可否。对她而言,运动员的经历是宝贵的财富,但现在,她更希望被认可的是作为裁判的专业素养。
2. 夜晚——北体大网课 + 国家队训练局自习室
她把训练局里的"银球博物馆"玻璃柜改成移动书架,《管理学原理》旁边是父亲用3D打印出的"巴黎埃菲尔铁塔"模型。这个模型是父亲生前完成的最后一件作品,塔身上刻着一行小字:"女儿的每一步,都有我的陪伴。"
凌晨1:30,保安大叔巡楼时,总能看见自习室里还亮着一盏灯。叶安诺正对着电脑屏幕大声念英语单词,带着浓浓的青岛口音:"stakeholder——'死得扣'——利益相关者!"她把复杂的专业术语拆解成谐音梗,这种记忆方法虽然有些笨拙,却很有效。
有一次,保安大叔忍不住敲门进来,递上一杯热牛奶:"小叶啊,别太累了。你看你这黑眼圈,比熊猫还重。"叶安诺接过牛奶,连声道谢。她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边有太多人在默默支持着她。
四、实战:第一次把口哨含在嘴里
2024年9月21日,北京市青少年锦标赛女团决赛在燕山体育运动中心举行。这是叶安诺第一次以副裁判长助理的身份参与市级赛事,主要负责协助裁判长做好球拍检测、裁判任务分配以及赛场各区域的管理。
早上7点,叶安诺就到达了赛场。她穿上崭新的裁判服,胸前别着白色的裁判胸牌,把一直戴在手腕上的蓝色手绳小心翼翼地放进包里。这一刻,她感觉自己完成了从运动员到裁判员的蜕变。
赛前会议上,裁判长详细布置了当天的任务和注意事项。叶安诺认真地做着笔记,时不时抬头询问细节。当提到女团决赛的裁判安排时,她主动请缨担任副裁判员:"我想试试临场执裁,您看可以吗?"
裁判长有些意外,但还是点了点头:"好啊,正好让我们见识一下世界冠军的判罚水平。"
下午2点,女团决赛正式开始。叶安诺站在副裁判椅上,手里紧紧攥着口哨。比赛进行得十分激烈,双方比分交替上升。到了关键的决胜局,比分来到10:9,甲方领先一分。
甲方的小队员发球,球擦网后落在乙方底线。全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叶安诺身上。她深吸一口气,回想起培训班上学到的规则:当发球员发出的球在越过或绕过球网装置时触及球网装置,此后成为合法发球,应判重发球。
她做出"let"的手势,清晰地喊道:"重发球!"
看台上一阵骚动,有些观众对这个判罚表示不满。就在这时,叶安诺看到国家队的几个师弟在观众席上冲她竖大拇指。那一刻,她忽然明白:原来哨音也可以像弧圈球一样划破空气,传递出力量和自信。
比赛结束后,输掉比赛的乙方教练找到叶安诺,语气有些激动:"叶裁判,最后那个球明明是我们得分,你怎么能判重发呢?"
叶安诺平静地解释道:"根据ITTF规则,发球擦网后落在对方台面属于合法发球,应该重发。如果您有异议,可以申请观看回放。"她的专业和冷静让对方的情绪渐渐平复下来。
离开赛场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叶安诺掏出手机,看到母亲发来的微信:"宝贝,今天表现怎么样?妈妈为你骄傲!"她笑着回复:"还行,就是哨子吹得嘴有点酸。"
五、裂缝:母亲手术与研考冲刺撞车
2025年1月3日,朝阳区"迎新杯"团体赛结束当晚,叶安诺接到了医院的电话,通知母亲苏瑶需要进行甲状腺癌术后第一次复查。这个消息像一块巨石压在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