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人只见祁国栋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的赫赫威仪,只见他挥手间蓝图落地、项目林立的雷厉风行,只见他在主席台上侃侃而谈的从容自信。
唯有祁国栋自己知道,这光鲜亮丽的权力外袍之下,缠绕着多少无形的、沉重的锁链,品味着多少难以与外人言的无奈。
第一:人事的掣肘
他想要大胆启用一位锐意改革、能力出众的年轻干部,充实到关键岗位。
报告打上去,各方面的“关切”
和“建议”
便纷至沓来。
有的是委婉地提醒“再锻炼锻炼”
,有的是隐晦地提及“某些反映需要核实”
,更有来自更高层面的、轻描淡写却分量千钧的“打个招呼”
。
他深知这位干部的潜力与魄力正是榕华所需,但盘根错节的关系、论资排辈的潜规则、以及某些心照不宣的平衡术,像一张无形的网,束缚着他的手脚。
最终,妥协的结果往往是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更为“稳妥”
的人选。
看着那份最终名单,祁国栋只能独自在办公室抽完一支烟,将那份不甘与惋惜深深压入心底。
他不是畏惧斗争,而是深知,在某些节点上,过度的坚持可能导致全局工作的被动,他肩上是整座城市的展,不能因一人一事而满盘皆输。
这种为了“大局”
而牺牲“最优”
的抉择,时常让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
第二:财力的瓶颈
榕华市展势头迅猛,处处需要用钱。
教育、医疗、养老、棚改、基础设施建设……哪一项不是迫在眉睫的民生工程?
他亲自调研,看到老旧小区居民期盼的眼神,看到乡镇学校略显陈旧的设施,心中早已规划了无数蓝图。
然而,市级的财政收入终究是有限的,如同一个大蛋糕,每一刀切下去,都关系着无数人的切身利益。
他需要在改善民生与支撑产业展、偿还历史债务与投入未来项目之间艰难地权衡。
上报到省里、部委争取资金,流程漫长,竞争激烈,往往杯水车薪。
有时候,一个前景广阔但耗资巨大的创新型项目,就因为短期内无法解决资金平衡问题,不得不暂时搁置。
看着那份被标记为“暂缓”
的项目书,他感到一种有心无力的焦灼。
他知道,展的机遇窗口稍纵即逝,但他无法凭空变出钱来,只能在现实的镣铐下,跳着最艰难的舞蹈。
第三:旧有惯性的拖累
他大力推行“放管服”
改革,旨在优化营商环境。
但一些部门、一些人员的思想还停留在过去,“门好进、脸好看”
,但“事难办”
的隐形壁垒依然存在。
一项简政放权的政策,到了执行层面,可能会因为理解偏差、部门利益或是怕担责任,而被扭曲、被拖延,甚至被消解于无形。
他三令五申,亲自督查,但那种根深蒂固的官僚习气、那种“不干事就不出错”
的惰性思维,如同牛皮癣,难以根除。
这种上行下不效、政令在“最后一公里”
遭遇软抵抗的情况,让他时常感到一拳打在棉花上的郁闷。
他不能事事亲力亲为,只能依靠体系和制度,而改造一个庞大的体系,其艰难程度,远他的预想。
第四:突事件的挤压
他原本计划用一周时间,静下心来深入研究一份关于城市长远展的战略规划。
然而,周一清晨,一个重点项目的劳资纠纷骤然升级,工人聚集;周二,邻市化工厂生泄漏,可能影响榕华下游水源,需紧急应对;周三,网络突现针对本市某企业的重大负面舆情,迅酵……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这些突如其来的事件,如同不断飞来的利箭,迫使他不得不中断既定的重要工作,去充当“消防员”
。
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