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阳光和煦。
又是一个周末,祁国栋和孙陆雨难得同时挤出半天闲暇,没有带秘书和司机,自己开着车,来到了位于榕华市郊的清河政法大学。
毕业九年,这是他们第一次一同重返母校。
车窗外的景色既熟悉又陌生。
昔日略显空旷的大学城,如今已是高楼林立,充满了青春活力的气息。
但当车子驶入清河政法大学的主干道时,那股庄严厚重的学术氛围依旧扑面而来,只是融入了更多时代的科技感。
“变化真大啊。”
孙陆雨看着窗外,感慨道,“我记得以前这条路两边都是老樟树,现在这智能路灯和生态绿墙,有点未来感了。”
“是啊,”
祁国栋放缓车,指着远处一栋造型流畅、颇具现代感的巨大建筑,“那应该是新建的智能法学图书馆吧?听说用了全息投影和ai法律检索系统。”
校园里,无人驾驶的校园巴士安静地穿梭,学生们三两两地走在路上,有的戴着ar眼镜似乎在查阅资料,有的则在随处可见的智能终端屏前快操作着。
古典与现代,学术与科技,在这里完美交融。
他们将车停放在地下智慧停车场,凭着校友身份在门禁系统刷脸验证后,便漫步走向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政法学院大楼。
虽然校园科技感十足,但政法学院那栋千禧年代的大楼依然被保留得很好,只是内部经过了智能化升级。
他们提前联系了当年的恩师,曾经是政法系的资深教授陈建国。
陈老师早已在办公室等候。
敲开那间熟悉的办公室门,一位精神矍铄、头银白、戴着老花镜的老者正伏案看书,手边放着一杯热气腾腾的茶。
办公室依旧堆满了书籍,但桌上多了一台薄的智能显示屏,墙上也挂着一幅实时滚动的电子水墨画,展示着最新的政法前沿动态。
“陈老师!”
祁国栋和孙陆雨几乎异口同声,语气中充满了尊敬与激动。
陈建国教授闻声抬起头,看到门口两位依旧阳光帅气,青春活力,带着学生般期待眼神的弟子,脸上立刻绽开了和蔼可亲的笑容,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国栋,陆雨!
快进来快进来!”
他连忙站起身,绕过书桌,亲切地拉住两人的手,上下打量着,“好,好!
样子没怎么变,就是更精神,更沉稳了!
好!”
陈老师的手温暖而略显粗糙,声音洪亮而充满关怀。
他坚持不让两位已是市领导的学生动手,自己亲自给他们泡茶,用的是他珍藏的陶瓷杯。
“尝尝我这新到的云雾茶。
你们俩啊,一个是市委书记,一个是市长,大忙人,能一起来看我这个老头子,我真是高兴!”
陈老师笑呵呵地说,没有丝毫的拘谨和生分,只有自内心的喜悦和自豪。
“老师,您千万别这么说。
没有您当年的教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祁国栋真诚地说,双手接过茶杯。
“是啊,老师,您身体还好吧?学院变化真大,我们都快认不出来了。”
孙陆雨环顾着充满科技感却又书香依旧的办公室。
“好!
好着呢!
学校展快啊,我们这些老家伙也得跟上时代。”
陈建国爽朗地笑道,指了指墙上的电子屏和桌上的智能设备,“这些都是新玩意儿,查资料、做研究方便多了。
但说到底,法学根子里的东西没变——公平、正义、良知。
工具再先进,也得靠人用,靠人心这把尺子去衡量。”
他关切地询问着两人的工作近况,听他们聊起榕华市的展,聊起遇到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
他不是简单地听,时而点头,时而插话问几句关键细节,偶尔还会用经典的案例或理论,对他们处理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精妙的点拨,视角独到,令祁国栋和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