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榕华县的实际,撰写了题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的研讨报告。
报告会上,他分享了榕华县的经验:“乡村振兴不是简单地建房子、修路,而是要立足当地实际,展特色产业,留住乡村文化,让农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他的言引起热烈反响。
课后,好几个同学来找他交流经验,还有的表示要去榕华县考察学习。
学习生活并非一帆风顺。
有一次模拟新闻布会,祁国栋作为“县长”
接受“记者”
提问。
面对尖锐的问题,他一时语塞,表现不佳。
导师点评时说:“国栋同志基层经验丰富,但理论提炼和舆论引导能力还需要加强。
新时代的领导干部不仅要会干事,还要会说话、会宣传。”
这件事对祁国栋触动很大。
他意识到,自己长期在基层工作,习惯了埋头苦干,但在理论概括和舆论引导方面确实存在短板。
从此,他更加刻苦学习。
每天提前一小时起床读书,晚上自习到最晚。
他还主动向张华请教理论问题,向李明学习政策解读技巧,向王强请教群众工作方法。
一个月后,学校组织学员到先进地区考察。
祁国栋被分到苏南某县级市学习营商环境建设。
看到当地“一网通办”
的先进经验,他深受震撼。
晚上,他给孙陆雨打电话:“老孙,我看到了差距!
人家企业开办只要半天,我们最快也要三天。
回去后一定要改革!”
孙陆雨在电话那头笑:“老祁,你这是在学习还是在找压力啊?”
学习期间,祁国栋还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
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学习新展理念,感触很深。
我们常说高质量展,但实践中往往还是重度轻质量。
回去后要调整考核导向,不能唯gdp论英雄。”
另一个周末,黄莉雅带着安安来看他。
看到爸爸住在简单的宿舍里,桌上堆满了书籍资料,安安好奇地问:“爸爸,你也要考试吗?”
祁国栋抱起儿子:“是啊,爸爸要考试,考不好就不能回家哦。”
黄莉雅心疼地看着丈夫消瘦的脸庞:“别太拼命了,注意身体。”
祁国栋笑笑:“没事,这样的学习机会难得,我要多学点。”
两个月后,学习进入尾声。
每个学员都要完成一篇结业论文。
祁国栋选择的题目是《县域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与思考——基于榕华县的探索》。
为了写好这篇论文,他查阅了大量资料,请教了多位导师,经常熬夜到凌晨。
论文数易其稿,最终获得了优秀评价。
结业式上,祁国栋作为学员代表言。
他感慨地说:“三个月前,我带着基层的泥土气息来到这里;三个月后,我带着理论的阳光雨露即将返回。
这次学习让我明白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理论武装越彻底,实际行动越有力。”
回到榕华县,祁国栋立即投入工作。
但他不再是简单地埋头苦干,而是学会了先思考再行动。
在第一次县政府常务会议上,他提出了“理论学习日”
制度:“每月安排一天时间,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学理论、悟思想。
我们不能只做事务主义者,要做学习型干部。”
他还推动建立了“民生议事厅”
,定期邀请群众代表座谈,直接听取意见建议。
孙陆雨打趣道:“老祁,你去省里学了三个月,回来像变了个人似的。”
祁国栋认真地说:“不是变了,是更清楚该怎么做了。
我们要始终牢记为什么出、要往哪里去。”
最明显的变化是在老城区改造项目中。
祁国栋不再急于求成,而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