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暖阳透过合作社办公室的窗户,洒在摊开的笔记本上。
三秒握着笔,指尖在纸上停顿片刻,写下“望海坡土豆抗灾手册”
八个字——这是他琢磨了半个月的事,从冰雹后的抢收到土豆叶的利用,从深栽技巧到土窖储存,所有能想到的抗灾经验,都要一一记下来,给社员们留个实实在在的“护身符”
。
办公室里静悄悄的,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
声。
三秒翻着之前的巡查记录,去年冬天改地时的场景突然浮现在眼前:老周带着社员们起垄,一锄头一锄头把土敲碎;爷爷蹲在地里,手把手教他深栽土豆的诀窍;还有冰雹过后,大伙扛着镰刀往土豆地赶的身影……这些画面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闪过,他赶紧低下头,把这些细节一一写进手册里。
“深栽技巧”
这一页,他写得格外仔细:“土豆种子埋深五至六寸,垄高增加两寸,土层厚度保持一尺,形成‘土保护层’,可缓冲冰雹冲击力,同时防涝。
出苗后需培土两次,第一次在苗高五寸时,第二次在开花前,每次培土一寸,增强根系稳定性。”
写完还觉得不够,又在旁边画了个简单的示意图,标出垄高、埋种深度和培土位置,虽然画得不算精致,却一目了然。
“得让春花来帮忙画插图。”
三秒放下笔,心里盘算着。
春花是合作社里最年轻的姑娘,在镇上读过职业学校,学过简单的绘画设计,之前做宣传海报时,她画的土豆苗生动又可爱,老人们都看得懂。
下午,春花拿着画笔和彩铅走进办公室时,三秒已经整理出了手册的大致框架:分为“种植预防”
“灾后应急”
“资源利用”
“储存保障”
四个部分,每个部分下面又列了具体的条目。
“春花,你看这些内容,能不能帮我画点插图?比如深栽的步骤、抢收叶子的场景,越简单明了越好,让老人小孩都能看明白。”
三秒把笔记本递给她。
春花接过笔记本,认真地翻看着,时不时点点头:“三秒哥,您写得真详细!
我这就开始画,保证让大伙一看就懂。”
她坐在桌前,先翻到“灾后抢收”
那一页,上面写着“冰雹停后一小时内组织抢收,年轻人割叶、妇女装袋、老人小孩捡散叶,两小时内完成,避免叶片腐坏”
。
春花拿起铅笔,先画了三个小人:一个举着镰刀割叶,一个挎着麻袋装叶,一个蹲在地上捡叶,旁边还画了个大大的时钟,指向“2小时”
,简单的几笔,就把抢收的场景勾勒了出来。
接下来的几天,合作社办公室成了两人的“工作室”
。
三秒负责补充文字细节,比如土豆叶利用部分,他特意加上“新鲜土豆叶需掺玉米糠按1:3比例喂猪,晒干后可喂兔、羊,每斤成本五毛,售价一元,可增加额外收入”
;春花则忙着给每个条目配插图,土窖储存那一页,她画了个胖乎乎的土窖,里面堆满土豆,旁边放着几袋石灰,还在石灰袋上写了“吸潮气”
三个字,让人一眼就知道石灰的作用。
有天傍晚,李大叔路过办公室,看见春花在画插图,好奇地走进来:“春花,你这画的是啥呀?”
春花笑着把手册递给他:“李大叔,这是咱合作社的抗灾手册,您看这页,画的是咱上次抢收土豆叶的场景,您还记得不?”
李大叔戴上老花镜,仔细看了看,突然笑了:“记得!
记得!
那天我跟你王婶一起装袋,你画得真像!
这手册好啊,咱老两口不认字,看画也能明白咋回事。”
李大叔的话让三秒更坚定了做手册的决心。
他又把老周、秀莲他们叫来,让大伙一起提意见。
老周翻到“防雹棚架”
那一页,指着文字说:“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