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望海坡,雪花像撕碎的棉絮般漫天飞舞,将梯田、农舍都裹进一片洁白里。
合作社的仓库临时改成了会议室,墙上挂着“年终总结会”
的红色横幅,长条桌上摆着热茶和今年的销售报表,社员们、赵老板、贵阳市的王采购员围坐在一起,脸上都带着冬日里难得的暖意。
三秒手里捏着一张泛黄的纸,那是去年年初的分货计划表——上面用铅笔标注着“贵阳五千斤、县城两千斤”
的字样,边缘还有几道被反复摩挲的痕迹。
他轻轻敲了敲桌子,等大家安静下来,开口说道:“今天咱们总结今年的成绩,我想先说说去年的一件事。
去年这时候,贵阳刚下单五千斤土豆,县城的赵老板找我要货,说市货架都空了,顾客天天催,甚至提出把收购价提到跟贵阳一样,就想多要两成货。”
屋里瞬间安静下来,赵老板摸了摸鼻子,笑着说:“那时候确实急,看着别人抢着买望海坡的土豆,我这心里又急又慌,生怕老主顾被抢走。”
“我当时也犯了难。”
三秒继续说道,“一边是刚打开的贵阳大市场,要是少供货,怕影响长期合作;一边是跟着咱干了好几年的老主顾,要是让他失望,心里又过意不去。
那几天我翻来覆去睡不着,甚至想过干脆把货平均分配,两边都不得罪。”
王采购员忍不住插话:“要是当时真平均分配,贵阳的货量不够,我们可能就得找其他供应商了。
现在想想,还挺庆幸你没那么做。”
“我最后没那么做,不是因为偏心,是因为赵老板的一句话。”
三秒看向赵老板,眼神里满是感激,“他说‘你先保贵阳的口碑,我再等等,明年你多种了,肯定能多给我货’。
就这一句妥协,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时候让一步不是输了,是为了把路走得更宽、更远。”
赵老板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当时也是想通了,不能只盯着眼前这点货量。
你把贵阳的市场打开了,望海坡的牌子响了,我这县城的生意也能跟着沾光。
再说,我信你这个人,知道你不会忘了老主顾。”
“后来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三秒指着桌上的报表,声音里带着一丝自豪,“今年咱们扩种了五十亩土豆,产量翻了番,不仅给贵阳加订到六千斤,还给县城提到四千斤,赵老板的市货架再也没空过,销量比去年翻了一倍还多。
要是去年赵老板没妥协,咱们可能还在为分货闹矛盾,哪有今天的好局面?”
社员们纷纷点头,陈老五叹了口气:“以前总觉得做生意就得争,谁争得多谁赚得多。
现在才明白,有时候妥协比争抢更管用。
就像咱们种土豆,要是跟天争、跟地争,非要在贫瘠的地里种,收成肯定不好;要是选对地块,顺着节气来,反而能有好收成。”
王二婶也跟着说:“可不是嘛!
去年我家的土豆地遇到旱情,我急得直哭,想多浇水救苗,三秒却让我少浇点,说土豆耐旱,浇多了反而会烂根。
我当时还不服气,后来听了他的话,收成反而比邻居家的好。
这跟做生意的道理一样,该妥协的时候就得妥协,不能硬碰硬。”
“妥协不是退让,是智慧;不是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三秒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今年遵义的李姐找咱们合作,想要两千斤土豆,我一开始担心会影响贵阳和县城的供货,犹豫了很久。
赵老板又劝我‘多一个渠道,多一份名气,咱们一起想办法扩大产量,总能满足需求’。
后来咱们引进了新品种,改进了种植技术,不仅满足了遵义的需求,还没影响其他渠道的供货,这就是妥协带来的机会。”
王采购员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市跟很多供应商合作过,有的供应商一点妥协的余地都没有,货少了就涨价,货多了就压价,合作不了多久就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