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所有参与修渠的人都刻上,一个都不能漏。”
大伙都同意,春花和小芳赶紧回家拿来纸笔,把修渠人的名字一一列出来。
望海坡的李大叔、王大伯、陈老五、三秒、李建军,草海的赵卫东、张大哥、刘叔、小芳、小石头,还有村里的老老少少,一共五十六个人,名字密密麻麻写了两张纸。
下午的时候,三秒开始刻名字。
他把名字分成两列,左边刻望海坡的人,右边刻草海的人,每个名字都刻得小巧工整,却一点也不模糊。
小石头也凑过来帮忙,帮三秒递刻刀、扫石屑,虽然年纪小,却做得有模有样。
“叔,您的名字刻好了!”
三秒指着石碑上“王大伯”
三个字,笑着说。
王大伯凑过去一看,眼睛都亮了:“好!
好!
以后我孙子来渠边,就能看到我的名字了,我就跟他说,你爷爷当年也修过这条渠!”
陈老五也赶紧找自己的名字,看到“陈老五”
三个字刻在石碑上,忍不住笑了:“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把名字刻在石碑上,值了!”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所有名字都刻好了。
石碑的下半部分密密麻麻全是名字,占了半面碑,却排列得整整齐齐,没有一点杂乱。
三秒站起身,看着完整的石碑,心里充满了成就感:“终于刻完了!
明天把碑立起来,咱们的水渠就有‘身份证’了。”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乡亲们就带着工具来到渠头。
赵卫东和张大哥用麻绳把石碑绑好,李建军和几个年轻人扛着扁担,小心翼翼地把石碑抬起来,慢慢放在早就挖好的坑里。
王大伯和刘叔则负责往坑里填土,用铁锹把土夯实,确保石碑立得稳。
老支书拄着拐杖,慢慢走到石碑前,用手抚摸着石碑上的字,眼里满是欣慰:“好啊,老辈修的渠,咱们重修了,还立了碑,让后人都知道,这条渠是多少代人的血汗修的。
以后不管过多少年,只要这碑在,大家就不会忘了修渠的辛苦,就会好好护着这水渠。”
乡亲们都围在石碑旁,看着石碑立在渠头,像一位守护者,静静地望着水渠。
春花拿出一块红布,轻轻盖在石碑上,笑着说:“咱们也办个简单的仪式,祝咱们的水渠永远通畅,祝咱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赵卫东走上前,揭开红布,阳光洒在石碑上,“同治三年始建,辛丑年重修”
十二个大字和密密麻麻的名字格外清晰。
大伙都鼓起掌来,掌声在渠边回荡,惊飞了渠边杨树上的小鸟,小鸟扑棱着翅膀,围着石碑飞了两圈,又落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像是在为这石碑,为这水渠,送上祝福。
中午的时候,乡亲们在渠边支起了锅,煮了一大锅土豆炖肉,还蒸了馒头。
大家坐在石碑旁,吃着饭,聊着天,说着修渠时的趣事,说着对未来的期盼。
三秒看着石碑,又看着身边的乡亲们,小声说:“等我老了,我还来渠边,给孩子们讲修渠的故事,讲石碑上每个名字背后的故事。”
李大叔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好!
到时候我陪你一起讲,咱们要让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记住这条水渠,记住咱们两村的情谊。”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石碑上,洒在水渠上,洒在乡亲们的脸上。
石碑静静地立在渠头,守护着这条流淌了百年的水渠,也守护着两村乡亲之间深厚的情谊。
而那些刻在石碑上的名字,就像一颗颗星星,永远闪耀在望海坡和草海的土地上,提醒着后人,幸福的生活,是用汗水和互助换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