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村民们开始跟着拌种,院子里顿时响起木铲翻动种薯的“沙沙”
声。
陈老五拿起一块种薯,小心翼翼地放进陶盆里,学着张技术员的样子轻轻翻动,嘴里还念叨着“轻、匀、严”
,生怕动作重了碰掉芽眼。
张婶也慢慢拌着,时不时抬头看看墙上的步骤图,又看看三秒的小人图,确认自己没做错。
“张技术员,这拌好的种薯能马上种吗?”
狗蛋问,他拌得最快,陶盆里的种薯都裹上了草木灰,看着黑乎乎的,“还是得再晒一会儿?”
“不能马上种!”
张技术员赶紧说,“拌好的种薯要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再晾半天,让草木灰在表面结层薄壳,这样种到土里,灰不容易掉,防菌效果更好。
要是马上种,草木灰被土壤里的水一泡,就容易脱落,起不到保护作用了。”
三秒赶紧在笔记本上添了一句:“拌后晾半天,阴凉通风”
,还在旁边画了个小人,旁边放着一个通风的箭头,标注“晾”
。
他怕自己忘了,又在字下面画了条横线,做上重点标记。
大家边拌种边提问,张技术员耐心地一一解答。
有的村民问“能不能用别的东西代替草木灰”
,张技术员说“草木灰是最好的,既环保又便宜,要是没有,也能用生石灰代替,但比例要减半,不然会烧坏种薯”
;有的村民问“拌种后能放几天”
,张技术员说“最多放三天,放久了芽眼会芽,种下去容易断芽”
。
三秒把这些问答都记在笔记本上,还在旁边画了小问号和小句号,区分问题和答案。
他的笔记本上,很快就写满了字,画满了小人图和符号,看起来虽然乱,却满是实用的干货。
太阳慢慢升高,院子里的陶盆都拌好了种薯,黑乎乎的种薯堆在盆里,像一堆小煤球,却透着丰收的希望。
村民们把拌好的种薯装进布袋子里,准备带回家晾半天,等明天再播种。
陈老五拎着布袋子,走到三秒身边,看着他的笔记本,笑着说:“三秒,你这本子比我的还详细,以后我忘了步骤,就来问你,你可得教我。”
“没问题陈叔,”
三秒笑着点头,“这本子就是给大家看的,以后谁忘了步骤,都能来借,或者我抄一份给大家。”
张技术员看着村民们忙碌的身影,也欣慰地笑了:“大家学得都很快,拌种是关键,只要这一步做好了,后面的种植就简单多了。
等过几天,我再来教大家播种的密度和深度,保证大家都能种好脱毒土豆。”
村民们纷纷道谢,院子里满是欢声笑语。
三秒看着手里的笔记本,心里满是踏实——这些记满字和小人图的纸页,不仅是技术的记录,更是大家对丰收的期待。
他知道,有了这些配套的技术,明年的一百亩脱毒土豆,肯定能有个好收成,让全村人都能尝到新技术带来的甜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