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望海坡,夜里总裹着层薄雾。
三秒站在仓库顶上,手里举着盏擦得锃亮的老马灯,灯杆上的红漆虽掉了大半,却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他踩着木梯,把马灯稳稳挂在仓库顶的木架上——木架是前几天特意搭的,比屋顶高出半米,确保远处的人也能看见灯亮。
“这样就好了。”
三秒爬下木梯,拍了拍手上的灰。
春花提着水壶走过来,递给他一杯温水:“以后夜里巡夜,这灯就一直亮着?”
三秒接过水杯,望着那盏马灯,暖黄的光透过玻璃罩,在雾里晕开一圈柔和的光晕:“嗯,灯亮着,就说明有人在巡夜,仓库里的土豆安全,路过的人也能放心。”
这是望海坡的土豆刚入窖的第三周,镇上的收购商们陆续开始来村里收土豆。
往年,收购商们总担心夜里土豆被偷,要么自己派人守着,要么反复跟三秒确认巡夜情况。
三秒看着收购商们焦虑的样子,就琢磨着:得找个显眼的记号,让大家一眼就知道仓库有人守,不用多操心。
他想起爷爷传下来的老马灯——以前爷爷巡夜,总把马灯挂在田埂边的竹竿上,远远望去,那点暖光就是“平安”
的信号。
三秒便想着,把马灯挂在仓库顶,让这盏灯成为望海坡的“夜灯记号”
。
当天夜里,第一盏夜灯就亮了。
王二婶和春花值夜班,两人坐在仓库门口,看着顶上的马灯,心里格外踏实。
“你看,远处的山路都能照见一点光。”
春花指着山下的路,马灯的光虽不亮,却像黑夜里的一颗星,清晰地嵌在山坳里。
王二婶笑着点头:“有这灯在,咱们巡夜也有个盼头,收购商们也能放心了。”
果然,第二天一早,镇上的老收购商赵老板就找上了门。
他刚把货车停在仓库门口,就指着仓库顶的马灯,笑着对三秒说:“三秒,你这主意好!
昨晚我从镇上过来,老远就看见这盏灯亮着,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
知道你们有人巡夜,我这觉都睡得香了。”
三秒递给他一杯热茶:“赵叔,这灯以后夜里就一直亮着,只要灯没灭,就说明仓库有人守,土豆肯定丢不了。”
赵老板接过茶,喝了一口,感慨道:“你们望海坡的人就是踏实!
不像别的村,收个土豆还得担心夜里被偷,你们倒好,直接挂个灯当记号,让人心里敞亮。”
那天,赵老板不仅收了三秒家的土豆,还把村里其他几户的土豆也一并收了,给的价格比往年还高了一毛钱。
他说:“就冲你们这盏夜灯,我信你们的土豆质量,也信你们的人品。
以后我收土豆,就先往望海坡来。”
消息很快传开,其他收购商也都知道了望海坡仓库顶的“夜灯记号”
。
有次,邻镇的李老板来收土豆,夜里开车路过,远远看见那盏马灯,特意放慢车,朝着仓库的方向望了好一会儿。
第二天,他找到三秒,直截了当说:“我昨晚看见你们的灯了,亮得很。
别的村我还得犹豫犹豫,你们村的土豆,我直接按最高价收,不用挑。”
三秒听了,心里暖烘烘的。
他知道,这盏夜灯不仅是巡夜的记号,更成了望海坡的“信用牌”
——灯亮着,就是对收购商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要求。
从那以后,不管刮风下雨,夜里的马灯从没灭过。
要是遇到下雨天,巡夜的人会提前把马灯的玻璃罩擦得更亮,还在灯杆上裹层防水布,确保灯光不被雨水浇灭。
有天夜里,下起了暴雨,风裹着雨丝,砸在仓库的屋顶上“噼里啪啦”
响。
三秒和刘梅值夜班,两人每隔半小时就爬上木梯,检查马灯有没有被风吹歪、被雨水打湿。
刘梅踩着木梯,一手扶着灯杆,一手擦着玻璃罩上的雨水,笑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