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
“爷爷太厉害!
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预定十斤‘糯珍珠’,去年没抢到!”
“能拍个留种教程不?想在阳台试试。”
春花把评论念给爹听,老人正在筛选玉米粒,把饱满的和瘪的分开,指尖在金黄的颗粒间翻动,像在挑选宝贝。
“教程?”
他笑了,“哪有啥教程,就是细心。
选种要挑太阳晒得足的玉米棒,脱粒要趁天晴,藏种要找干燥的瓦罐,还得放把花椒防虫子。”
他突然起身往仓房走,抱出个布满灰尘的瓦罐,罐口用红布封着。
“这里面是十年前的‘老黄皮’种子,”
老人揭开红布,一股干燥的谷物香气飘出来,“去年试种了几棵,甜得能粘住牙,今年给它找块好地,多种点。”
春花看着瓦罐里的种子,突然觉得这不是普通的玉米粒,是爹藏了十年的念想,是土地传下来的密码。
她想起小时候,爹总说“种地就像过日子,得有念想才能往前奔”
,现在这念想,顺着手机屏幕,传到了城里人的心里。
秋收后的玉米地渐渐空了,陈老五在翻地,张婶在种冬菜,三秒爷爷在拾掇农具。
春花跟着爹去选留种地,老人用脚步丈量土地,说“这片地朝阳,土肥,适合‘金皇后’”
,又指着另一块“那片地靠泉水,种‘糯珍珠’最好”
。
他的脚印在翻耕过的土地上陷得很深,像在给土地盖印章。
三秒蹦蹦跳跳地跟在后面,手里拿着个小本本,把爹说的话都记下来:“金皇后喜阳,要多施草木灰;糯珍珠喜水,别用化肥……”
他说要把这些写成“山窝窝玉米秘籍”
,在网上给城里人看。
有天贵阳的旅行社又来电话,说想预定明年的“农耕体验”
,让游客跟着学种玉米。
春花挂了电话跟爹商量,老人正在给留种的玉米棒翻面,让阳光晒得均匀些。
“让他们来。”
他头也不抬,“教他们咋点种,咋间苗,让他们知道,一根玉米从种到收,要淌多少汗。”
傍晚整理手机时,春花翻到今年春天拍的视频:刚冒芽的玉米苗顶着种皮,像群刚出生的小鸡;爹蹲在地里间苗,手指轻轻捏掉多余的幼苗;暴雨后,她和男人扶着歪倒的玉米秆,浑身都湿透了……这些视频下面,总有人留言“看得想哭”
“想起爷爷种地的样子”
。
她忽然觉得这小小的屏幕,真像根看不见的绳,一头拴着山里的玉米地,一头拴着城里人的饭桌;一头系着爹手里的种子,一头系着孩子嘴里的甜。
那些被记录下来的耕耘、等待、收获,顺着信号传出去,让更多人知道,粮食不是从市里长出来的,是从土地里,从汗水里,从庄稼人一年的期盼里长出来的。
爹把最后一串玉米挂上房梁时,夕阳正好从西边的窗户照进来,给玉米串镀上了层金边。
“明年开春,”
他拍了拍手上的灰,“教你点种,这手艺不能丢。”
春花点点头,看着满屋子晃动的玉米影子,突然觉得这屋里藏着整个春天——那些沉睡的种子,那些等待的目光,那些跨越山海的约定,都在这影子里,慢慢醒过来。
手机在兜里震动,是李姐来的照片:她家孩子在纸上画了片玉米地,旁边歪歪扭扭写着“等明年”
。
春花笑着回复:“一定等你。”
窗外的风带着凉意掠过玉米地,留下光秃秃的土地在暮色里沉默。
但春花知道,这沉默里藏着希望——就像爹说的,土地从不会骗人,你对它好,它就给你长好粮;你把它的故事讲出去,它就把更多人的心意,连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