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口,下来十几个城里人,有老有少,都背着相机,对着木牌拍个不停。
穿碎花裙的年轻姑娘蹲在木牌前,把裙摆撩起来垫在地上,生怕沾到泥;戴眼镜的大叔举着手机直播,嘴里念叨着“这就是网红玉米地的入口”
。
春花站在玉米地边,手心里全是汗。
三秒倒比她镇定,举着根玉米苗当导游旗:“欢迎来到山窝窝玉米地!
这边请,小心脚下的泥!”
他特意把大家往最湿的田埂上带,看着城里人踮着脚走路的样子,偷偷跟春花挤眼睛。
“这是草木灰,”
春花指着墙角堆的灰堆,努力学着视频里的样子讲解,“玉米苗长到膝盖高时,就得撒这个,能防虫子,还能壮苗。”
有个戴草帽的大妈伸手要摸,被春花拦住:“别碰,沾手上不好洗,得用草木灰搓才能掉。”
“就像给玉米用护肤品?”
有人笑。
春花也笑:“差不多,纯天然的,无添加。”
走到陈老五的地块时,老人正在用木犁耕地。
黄牛迈着碎步,犁铧插进土里,翻起的黑土块像块块巧克力。
“这是最传统的耕地法,”
春花指着犁沟,“比机器耕得深,土块翻得透,太阳一晒,就像给土地晒被子。”
戴眼镜的大叔突然问:“为啥不用拖拉机?”
陈老五扶着犁柄的手顿了顿,没回头:“机器快,但土地会疼。”
这话让所有人都安静了,相机快门声都轻了些。
中午在院里吃饭时,春花杀了只自己养的鸡,炖了锅玉米糁子。
城里人捧着粗瓷碗,蹲在墙根下吃得香。
穿碎花裙的姑娘说:“这玉米糁子有股甜味,比市买的香。”
三秒爷爷在旁边接话:“新磨的,带着玉米皮,营养都在里头。”
饭后有人要体验掰玉米,春花给他们每人了副粗布手套。
戴草帽的大妈刚掰下一个,就被玉米叶划了手,“哎哟”
一声。
春花赶紧掏出艾草灰给她敷上:“这是玉米给你打招呼呢。”
大妈看着手上的灰,突然笑了:“这辈子第一次被玉米‘挠痒痒’。”
游客走时,每个人都买了玉米,有人还多要了把玉米须,说要泡水喝。
面包车动时,三秒突然追上去,把自己编的玉米叶小篮子送给那个戴眼镜的大叔:“给您孙子玩,比塑料的环保。”
看着车影消失在山路尽头,春花才现自己累得直不起腰。
爹端来碗凉水解渴,碗沿还沾着玉米糊:“累不?”
春花点点头,又摇摇头——累是真累,但看着院里空了一半的玉米堆,心里却踏实。
第二天一早,春花去路口看木牌,现上面多了些歪歪扭扭的签名,还有人用红笔在“山窝窝”
旁边画了个笑脸。
三秒背着书包经过,指着签名喊:“花婶你看,这是昨天那个戴草帽的奶奶写的,她说下次带孙子来!”
从那以后,来玉米地的游客渐渐多了。
春花干脆在院里搭了个凉棚,摆上竹凳,三秒爷爷负责烧茶水,用的就是山泉水和玉米须。
三秒成了专职导游,把春花爹讲的“土地经”
背得滚瓜烂熟,还会指着某棵玉米说:“这是上次直播时,玉米爷爷浇过的那棵,现在长得最高!”
春花爹还是老样子,该种地种地,该施肥施肥,只是路过游客时,会多瞅两眼他们手里的玉米,要是有人掰了没熟的,他会咳嗽一声,慢悠悠地说:“再长五天,能甜出蜜。”
有次贵阳的李姐带着孩子来,小家伙刚进玉米地就摔了一跤,裤子上沾满泥,却咯咯直笑,抓着泥土往嘴里塞。
春花赶紧去拦,李姐却摆摆手:“让他尝尝,城里哪有这么干净的泥。”
那天傍晚,春花蹲在玉米地边,看着夕阳把木牌上的字染成金红色。
三秒数着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