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劲儿,”
赵老板拍了拍我的肩膀,“我订两万斤!
但有个条件——必须带泥运,到了市再统一清洗,我要让城里人尝尝刚从地里刨出来的味道。”
这话让仓库里炸开了锅。
两万斤可不是小数目,按现在的收购价,能给村里带来近三万块收入。
陈老五搓着手上的泥直乐:“还是春花有办法,带泥的居然比洗干净的值钱!”
李大叔则赶紧往麻袋上盖帆布,生怕露水打湿了土豆,“我这就去组织人装袋,保证个个带泥!”
装货的时候出了点小插曲。
王二婶非要把土豆上的大土块掰下来,说“别让土占了分量”
。
赵老板看见后连忙拦住:“小土块不用掰,就带着!
我按净薯重算钱,土算我送的。”
他指着车斗里的土豆,“这土就是最好的防伪标记,别人想学都学不来。”
我忽然明白赵老板的心思。
现在市场上冒充望海坡土豆的不少,但谁也仿不来这褐沙土——望海坡的土含沙量高,混着细碎的云母片,在阳光下会闪银光,这是独有的“身份标识”
。
带泥的土豆,等于自带了产地证明。
装完最后一袋土豆时,赵老板忽然从包里掏出个密封袋,装了把望海坡的土。
“我要带回去给采购部看,”
他晃了晃土袋,“这才是望海坡土豆的灵魂。”
他又想起什么,对技术员说,“下次来带台土壤检测仪,把这土的成分测清楚,写进产品说明里。”
车开走的时候,王二婶望着绝尘而去的卡车直叹气:“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土还能成宝贝。”
她蹲在地上捡起块土豆皮,上面沾着的土粒闪着微光,“以前总觉得带泥的丢人,现在才知道,这是咱望海坡的脸面。”
后来我才知道,赵老板把这些带泥土豆放进市的“产地直采”
专柜,旁边摆着望海坡的照片和土壤样本,标价卖到三块九毛八一斤,比普通土豆贵了一倍还多,居然很快就卖空了。
有顾客在评价里说:“带着土的土豆像刚从地里跑出来的,蒸着吃有股阳光的味道。”
秋收的时候,村里特意定下规矩:给客商的样品必须带泥,连展销会上的展品都带着层薄土。
王二婶成了“护泥专家”
,谁要是敢把样品擦太干净,她准会念叨半天:“这土是咱的招牌,擦干净了就没魂了!”
有天我和王二婶在地里挖土豆,她的指甲缝里嵌满了泥,却笑得格外开心。
“你看这土,”
她捏起块褐沙土,“以前觉得是累赘,现在才知道,这是土地给咱的念想。”
夕阳把土块染成了金红色,里面的云母片闪着细碎的光,像撒了把星星。
那一刻我忽然懂得,样品的讲究里,藏着对土地的敬畏。
带泥的土豆不只是新鲜的证明,更是对产地的诚实——我们不遮掩它来自泥土,不粉饰它的出身,这份质朴反而成了最动人的底气。
就像望海坡的庄稼人,带着泥土的芬芳,活得踏实而敞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