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儿,眼眶忽然有点热——原来她家的玉米,这么好看。
傍晚回家时,三秒帮着剪视频。
他没加花哨的调子,就用春花早上录的虫鸣,还有两人蹲在地里说话的声音。
配文是三秒想的:“山里的玉米会光。”
春花看着那行字,又看看手机里金灿灿的玉米穗,忽然觉得,这话说得一点不假。
视频出去不到俩小时,赞数就过了百。
评论区里炸开了锅:“这玉米颗粒也太饱满了!”
“求链接,想买!”
“玉米须是红的?第一次见,太新鲜了!”
春花一条一条读,手指在屏幕上点个不停,三秒在旁边笑:“大姐,你看,细节就是说服力。”
夜里留三秒吃饭,春花蒸了新收的玉米。
三秒咬了一口,烫得直哈气,嘴里还含糊着:“甜!
比城里市买的有玉米味。”
春花爹坐在旁边,没说话,只是把自己碗里的玉米往三秒那边推了推,眼神里的那点戒备,早被蒸腾的热气熏没了。
第二天三秒要走,春花往他包里塞了两穗玉米。
三秒说:“大姐,我回去帮你弄个小店,以后就能直接卖了。”
春花点点头,看着摩托车突突地驶远,心里像揣了个暖乎乎的玉米,踏实得很。
她又去了玉米地,举着手机慢慢调焦距。
镜头里的玉米须红得亮,颗粒挨挨挤挤的,透着股子使劲长的劲儿。
风一吹,玉米叶沙沙响,像是在跟她说:“拍吧,拍吧,咱这山里的好东西,就该让更多人看见。”
手机屏幕上,那个“山里的玉米会光”
的视频,赞数还在涨,已经两百多了。
春花对着镜头笑了笑,这次没觉得不好意思,她知道,这光不光是玉米的,也是这土地的,是她的,是所有认真过日子的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