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的成功。
-
颜良杀青离开剧组,陆严河也请假,跟颜良一起回国了。
这个假期是早就请好了。
《舟》在国内清明节档期上映,陆严河要赶回去,参加几个宣传行程。
这是他作为主演的责任。
这部电影并没有采取大片的宣传方式,而是走的“文艺片”路线。
电影在三月底就已经开启了小规模点映的模式——
包括校园行。
这一次不是陆严河建议的,而是于孟令提出来的。作为这个电影项目的发起人,于孟令对这部电影俨然有着清晰的判断。
虽然电影也可以用这样的演员阵容,去做大片式的宣传,打出一个顶级演员阵容,靠着前面一两天,收割预售票房,那绝对可以在预售和首映几天的期间就卖出好几个亿的票房——
然而,这样做绝对会毁掉电影的观众口碑。
因为艺术电影必须面临一个现实情况,它的观影门坎是高的,对大部分走近电影院就图一个“感官刺激”的观众来说,它是达不到他们的阈值的。
于孟令在宣传阶段毫不避讳电影主题本身的晦涩、节奏的平缓,包括整体风格的艺术性,这样做,无疑会让很多观众望而却步,选择不去观看这部演员阵容“非常顶级”的电影,但也会因此筛选掉很多的“非目标观众”,从而在舆论场上保住电影本身的口碑。
很多电影,其实成色还不错,上映阶段却崩得一塌糊涂,很多时候就是宣传阶段出了大问题。
目前国内电影,大部分都有这样的问题。
不是没有意识到,而是不敢放弃“虚假宣传”或者“不对位宣传”带来的“即时票房”。
虽然它会崩盘,但是不这样做的话,说不定“即时票房”都没有呢。
-
陆严河回国,主要是四个行程。
第一个行程是八家媒体的访谈——
这个行程分散在国内两天各个工作之间。
像陆严河这种级别的顶级艺人,一般来说,给媒体预留的采访时间是十五到三十分钟。
但陆严河给每家媒体都留了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在陆严河心中,时间不够,采访出来的东西就是“面上”的。
“面上”的东西,只能获得曝光度,却无法把曝光度转化为大家对观看这部电影的驱动力。
事实上,为什么陆严河的公众形象这么好?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