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嗯,这年也被齐国人称之为国难年,齐国太祖、太宗相继驾崩离世,秦齐两国关系便再无此前那般亲密无间,反而在诸多事务方面不可抑制地出现裂痕,甚至是冲突。
秦国政府对于齐国放纵北明在朝鲜和辽东不断侵蚀秦国领土和利益,抱以强烈的愤懑和不满。
齐国商业势力几乎把持了秦国大部分对外贸易渠道,还不断打压茶叶、瓷器、丝绸、桐油等秦国传统大宗商品价格,向秦国市场倾销和走私大量廉价工业制成品,冲击秦国脆弱的初级工业。
还有,齐国时不时地提出要秦国开放更多的贸易口岸,及至取消所有对齐国商业的限制,以便他们的资本和商品得以更为自由地进入秦国市场。
齐国海军舰船肆意游曳纵横于大秦周边海域,窥探着秦国海防,让江南繁华之地直接暴露在齐国军事威胁下。
从云州(今北海道)、朝鲜、琉球、吕宋,再到安南、马来半岛、婆罗洲,到处都有齐国的军事存在,加上北明、东丹和渤海,几乎对秦国形成半弧形包围圈,这让秦国上下深思之,无不惊骇莫名。
更让秦国为之忌惮的是,齐秦之间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可以说,我大秦除了人口数倍于齐国外,在所有能表现国家实力的数据对比中,均远远落后于齐国。
而且,近十几年来,齐国军方的鹰派和某些“有识之士”,对当年太祖皇帝那般不遗余力地对秦国扶持虽不敢直言批判和否定,但却叫嚣着要改弦易张,转变对秦国的态度,对秦国实施全方位的遏制策略,以防未来构成对齐国的挑战。
不过,两国关系毕竟有着牢固的民间基础和紧密的商业联系,再加上双方高层之间保持了必要的克制——其实,囿于西北边患尚未彻底解除,而且自身海军实力根本不足以挑战强大的齐国海军,使得秦国更多地做出了相应的让步,这才维持了两国之间既有争执和分歧,又有互相需要(利用)的微妙关系。
但在一些眼界开阔的秦国官员和学者内心深处却非常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