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境甫定,武安帝立刻将矛头转向了南方。
南疆诸部,地形复杂,瘴疠横行,部落林立,叛服无常。
历代兴国皇帝对此地多采取羁縻政策,只要不闹出大乱子,便听之任之。
但武安帝认为,南疆不稳,则兴国腹地永无宁日,且那里资源丰富,若能彻底掌控,对国力将是巨大补充。
他再次展现了其军事才能,不拘泥于传统战法。
针对南疆特点,他大量征募熟悉当地环境的土人作为向导和辅助部队,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
对于愿意归顺的部落,给予优厚待遇,设立土司,纳入朝廷管理;对于负隅顽抗者,则出动精锐,利用火器优势和精准的情报,进行雷霆打击,坚决剿灭。
同时,大力修筑通往南疆的道路,移民实边,推广农耕技术,从根本上改变当地的面貌。
经过三年多的持续用兵和经营,南疆最大的反抗势力被连根拔起,数百个大小部落先后归附。
兴国的版图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深入到了烟瘴之地,设立起有效的行政机构。
南疆,这片历来难以管束的土地,在武安帝手中,逐渐变成了兴国稳固的大后方。
东西南三面外患相继平定,武安帝的威望达到了顶峰,被军民尊称为“武安大帝”。
然而,就在他踌躇满志,开始将目光投向更遥远的北方,思考着三十年和平期满后如何应对北越之时,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或许是连年操劳,殚精竭虑,透支了过多的精力;或许是南征北战,风餐露宿,落下了病根;又或许是某种不为人知的隐疾突然爆发......
在登基整整十年之后,正值壮年、如日中天的武安帝王为,在一次例行巡边途中,突发恶疾,太医束手无策,竟于行军大营中骤然驾崩,年仅三十二岁。
消息传回燕京,举国震惊,万民悲恸!这位如同战神般崛起、以雷霆手段为兴国扫清外患、带来前所未有安全感的皇帝,他的离世太过突然,太过意外,仿佛一颗璀璨的流星,在照亮夜空、划出最绚烂轨迹的瞬间,便猛然陨落。
他在位仅仅十年,短得令人扼腕叹息。但这十年,却是兴国军事上最为强硬、对外开拓最为成功的十年。
他就像是为解决外患而生,当使命完成,便飘然离去,将一片海晏河清的江山,留给了他的继任者。
谥号“武安”,庙号“兴世宗”。
一个“武”字,彰显其赫赫军功;一个“安”字,概括其带给国家的安定。
他的出现与离去,都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兴国历史上最为耀眼也最为短暂的一道帝王之光。
后人评价他:若天假之年,其成就或不可限量。然而,历史没有如果,武安帝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