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第二次尝试,她勉强讲完了开场白,但在描述关键技术环节时又出现了混乱。
她越是想表达清楚,就越是语无伦次。最终,她沮丧地低下头,声音越来越小:“我是不是……根本就不适合做这个汇报?”
“别这么说,”
陈阳走上前,递给她一瓶水,“你在戈壁的时候不是讲得很好吗?记得那次给当地牧民讲解我们的项目,你用那么生动的语言,连孩子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苏晓也走过来,轻轻拍了拍她的背:“是啊穗儿,你缺的不是知识,而是自信。你太想把每句话都说得完美了,反而束缚了自己。”
团队成员们决定帮助拾穗儿克服这个障碍。
他们每天抽出两小时,专门进行答辩练习。
大家轮流模拟评委提问,从技术细节到项目意义,从实施难度到推广价值,涵盖了所有可能被问及的问题。
有一次,陈阳故意提出了一个极其刁钻的问题:“你们的项目与现有的荒漠化防治技术相比,优势在哪里?具体数据支持是什么?”
拾穗儿一时语塞,紧张地抿着嘴唇,眼神慌乱地寻找着支援。
苏晓立刻递过来一份资料,轻声提醒:“想想我们上周讨论过的对比实验数据。”
拾穗儿深吸一口气,慢慢平静下来,开始有条不紊地回答问题。
她详细列举了项目的创新点,并引用了具体的数据作为支撑,回答得越来越流畅自信。
“很好!”陈阳鼓掌道,“就是要这样,即使遇到不会的问题,也要保持镇定,用自己的方式回应。”
随着练习的深入,拾穗儿逐渐找到了感觉。
她不再试图背诵稿子,而是真正理解自己要表达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那段难忘的经历。
她学会了在讲解时加入适当的手势和表情变化,学会了用停顿来强调重点,学会了用眼神与听众交流。
距离大赛还有一周的时候,团队进行了一次全真模拟。
拾穗儿穿上为正式答辩准备的服装——一件简单的白色衬衫和黑色西裤,头发整齐地扎在脑后。
她站在会议室前方,深吸一口气,然后开始了讲解。
“各位评委老师,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不仅仅是一个生态科技项目,更是一段与土地对话的旅程,”
她的声音清澈而坚定,“在戈壁滩的三个月里,我们见证了荒漠的残酷,也发现了生命的顽强……”
她讲述着那些艰难而充实的日子,讲述着团队成员们如何顶着风沙铺设固沙网格,如何在缺水的条件下精心照料每一株树苗,如何与当地牧民结下深厚友谊。
她的语言生动而真挚,时不时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