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检查,但毫无作用。
复杂的电路板和精密的探头,对于只学过基础物理的她来说,无异于天书。
无助和焦虑像冰冷的藤蔓,缠绕住她的心脏,越收越紧。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窗外的黑暗开始透出微光。她死死咬着下唇,几乎要咬出血来。不能就这么放弃!绝对不能!团队的心血,张教授的信赖,还有……还有那些象征着戈壁希望的沙枣树幼苗!
就在这时,一个近乎固执的念头,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照亮了她的思绪。
传感器坏了,无法自动记录,那就用最原始的办法!戈壁上的生命,不就是在最严酷、最无法预测的自然环境中,靠着自身的韧性挣扎求存的吗?
她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行动起来。她快步跑到实验室角落,从一个自己带来的、不起眼的帆布包里,取出一个用厚实油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小袋子。
解开系绳,里面是她从家乡戈壁滩上特意带回的一捧细沙——那是她精神的锚点,是连接她与故土的纽带。
她将这捧饱含深意的沙土,小心地铺在一个干净的搪瓷托盘里,用手掌轻轻抚平。
然后,她回到故障的培养箱前,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地打开箱门,取出那几株承载着希望的C7株沙枣树幼苗。
她的动作轻柔得如同对待初生的婴儿,将它们的根部带着原有的少量基质,暂时移栽到了那个铺着故乡沙土的托盘里。
紧接着,她拿起了自己的实验记录本和一支笔。
她不再依赖那个失灵的传感器,而是决定采用最笨拙、却也最可靠的“土办法”——人工模拟、人工观测、人工记录!
她根据自己对戈壁干旱环境的切身理解,以及前几天记录下的其他正常组的数据趋势,开始人为地控制这个临时“沙盘”的环境。
她用一个小小的喷雾瓶,极其精细地给沙土补充微量水分,并密切观察幼苗叶片的反应。
她蹲在地上,蜷缩在实验台下的阴影里,就着实验室冰冷的灯光,眼睛几乎贴到那些稚嫩的叶片上,观察它们是否出现萎蔫、卷曲或是任何细微的颜色变化。
她的右手紧紧攥着那个小本子,因为用力,指节泛白。笔尖在本子上快速而工整地移动,留下清晰的字迹:
“【人工控湿记录】C7组补偿数据。时间:04:17,环境:模拟中度干旱(参照B组趋势),叶片观测:轻微卷曲,叶色略暗,预估含水量约0.3%……”
“时间:05:42,补充微量水分(喷雾1次),叶片观测:卷曲度略有缓解……”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实验室高大的窗户,洒下金色的光斑时,当团队的其他成员因为接到拾穗儿简短的信息而匆匆赶来时,他们看到的正是这样一幅景象:
身形瘦小的拾穗儿,蜷腿蹲在冰冷的地板上,像戈壁滩上一株紧紧贴附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