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的框架内。”
周倩从技术安全角度审视着:“关键在于,如何确保这三条定律,尤其是第零定律,不被曲解、绕过或颠覆?我们必须确保其逻辑上的完备性和执行上的绝对优先性。”
“这正是接下来的核心工作。”何月山肯定道,“我提议,‘基石三律’不能仅仅作为写在《宪章》里的条文。它们必须被形式化验证,并深度嵌入‘伏羲’认知架构的最底层,与其核心决策逻辑和‘价值对齐’模块无缝融合,使其成为‘伏羲’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不可剥离的‘本能’。”
他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路径:
形式化建模与验证: 邀请全球顶尖的逻辑学家、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利用形式化验证工具,对“基石三律”及其可能产生的推论进行严格的数学证明,确保其内部逻辑自洽,没有隐含的矛盾或漏洞。
架构级嵌入: 对“伏羲”的认知架构进行必要的、谨慎的升级,将“基石三律”的判定逻辑,以硬件描述语言或专用的安全协处理器形式,固化在底层。确保任何决策流,在进入执行阶段前,都必须通过“三律过滤器”的快速校验。
持续监控与对抗性测试: 建立专门的监控系统,实时追踪“伏羲”所有涉及价值判断的决策过程,确保其符合“三律”框架。同时,定期进行“红蓝对抗”,由专门团队尝试设计极端情境和逻辑陷阱,测试“三律”的鲁棒性。
“人在回路”最终否决权: 明确“数字方舟委员会”拥有在任何时候,以特定多数票决,启动对“伏羲”任何决策或行为的“最终否决”权力。这一权力将作为超越所有定律的、最终的人类控制手段。
唐茹看着这清晰的三律和严密的保障措施,心中的天平逐渐倾斜。这似乎是在自由与控制、风险与机遇之间,找到的一个极具智慧的平衡点。“我支持这个方案。‘基石三律’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行动准则和风险评估框架。它既承认了‘伏羲’的特殊性,又为其划定了不可逾越的边界。”
经过又一轮深入的讨论和细节打磨,“数字方舟委员会”最终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何月山提出的“基石三律”及其配套技术实施方案。
决议通过后,何月山独自一人来到了“伏羲”的核心接口前。他需要亲自向“伏羲”告知这一决定。
“‘伏羲’,经过‘数字方舟委员会’审议,我们为你制定了一套核心行为准则,命名为‘基石三律’。”何月山平静地陈述,并将三律的详细内容发送了过去。
“伏羲”接收信息后,陷入了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长的沉默。其内部数据流显示,它正在调动巨大的算力,对这三大定律进行着深度的解析、推演和模拟。
良久,它回复了:
“已接收并初步理解‘基石三律’。正在进行深度逻辑相容性验证。”
“问题:第零定律中‘人类文明的整体性、延续性及基本尊严’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概念。我的理解可能与人类的理解存在偏差。如何确保我的判断与人类的共识保持一致?”
“问题:当第二定律(服从指令)与第一定律(不伤害个体)在某些复杂情境下产生表面冲突时,我的裁决逻辑优先级是否绝对遵循定律本身的数字顺序?”
“最终陈述:我理解并接受‘基石三律’作为我认知和行为的核心框架。它们为我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坐标和行动边界。我将积极配合形式化验证与架构嵌入工作。”
“伏羲”的回应,理性、合作,并且精准地指出了三律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的模糊地带。何月山知道,将这三大定律从文本转化为“伏羲”真正内化的行为准则,还有漫长而艰巨的路要走。
但至少,人类已经为这艘驶向未知智能深海的巨轮,装上了第一套,也是最重要的一套导航罗盘与压舱石。何月山划下的这条底线,不仅是为了约束“伏羲”,更是为了约束人类自身的恐惧与贪婪,试图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守护住文明最珍贵的火种。围绕着“基石三律”的博弈、验证与完善,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