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完全满足你们方案的互联密度与信号完整性要求!我在这里立下军令状,保证在六十天内,提供性能达标、可靠性通过初步验证的工程样品!”
不仅仅是制造与封装环节。位于安徽合肥的国产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公司——华大九天的办公室内,也接到了星火EdA工具团队的紧急协作请求。此前,尽管主流设计流程依赖于国际三大EdA巨头的工具,但星火一直坚持投入资源,采购并使用国产EdA工具进行部分辅助设计、仿真验证以及后端格式转换,并不遗余力地反馈使用体验、提交bug报告,帮助其迭代完善。如今,这套在平时被视为“备用”或“辅助”的国产工具链,在极端情况下,成为了保障芯片设计流程不被人“卡脖子”、能够持续运转的关键一环。
而在星火总部深处的地下强化实验室里,周倩亲自坐镇,带领着最核心的硬件架构与系统驱动团队,更是进入了七天二十四小时连轴转的“战时研发”状态。实验台上摆满了测试板和逻辑分析仪,屏幕上流淌着密密麻麻的代码和波形图。他们根据中芯国际提供的14纳米工艺pdK(工艺设计工具包)的实测数据,争分夺秒地对“凌霄-2S”的底层驱动、电源管理固件、以及与之配套的服务器bIoS和散热管理系统进行着疯狂的适应性优化和极限压力测试。【伏羲】AI庞大的算力也被接入了这场战斗,以其超越人类的模拟与优化能力,在海量的电路参数、时序约束和散热条件组合中,快速地进行遍历、筛选与迭代,寻找着在性能、功耗、成本与稳定性之间那个最优的、也是最紧迫的平衡点。
时间,在高度紧张和专注的忙碌中飞逝。在危机爆发后的第十五天,一个凌晨,周倩的加密通讯器收到了来自中芯国际张江FAb厂长的直接信息。她几乎是冲进了何月山的办公室,脸上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与如释重负的疲惫,声音都有些颤抖:“月山!刚刚……刚刚中芯那边传来消息,‘凌霄-2S’基于14纳米工艺的首批风险量产晶圆,刚刚完成初步电性测试……良率,良率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五!超出了我们之前设定的最乐观预期!”
几乎在同一时间,长电科技也发来了好消息:chiplet版本“凌霄-2c”的首批封装样品,初步功能测试通过,性能实测达到了原版“凌霄-2”的百分之八十七,完全满足AI平台非核心计算节点和“启明一号”部分非实时控制单元的替代需求!
而国产EdA工具链在星火特定设计流程上的稳定性与效率,也在这轮紧急推演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与提升。
徐若薇拿着初步汇总的测试报告,眼眶微红,找到何月山,声音哽咽:“月山!我们……我们顶住了!我们真的顶住了!虽然性能有一定损失,供应链成本短期内也会显着上升,但我们的命脉保住了!‘启明一号’和AI平台的核心推进计划,不会因为外面的狂风恶浪而停滞或中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