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在于:
功能柱状结构与局部振荡器:模仿大脑皮层的柱状结构,将神经网络的基本计算单元重组为微型的“功能柱”
,每个功能柱不仅处理信息,还内置了一个可调节的局部神经振荡器,能够产生特定频率的节律性活动。
跨频段相位同步作为信息路由与逻辑胶水:引入一个名为“全局节律调度器”
的顶层模块。
它的核心任务不是直接处理数据,而是动态地监测和调节不同功能柱振荡器之间的相位关系。
当需要将不同来源的信息(例如,一个感知信号、一条记忆记录、一个伦理原则)进行整合以形成一个逻辑一致的判断时,“调度器”
会强制这些参与的功能柱振荡进入相位同步状态。
这种同步就像为这些分散的信息碎片打上了统一的“时间戳”
和“逻辑粘合剂”
,确保它们被整合到一个连贯的“认知场景”
中。
反之,对于可能存在逻辑冲突或受到污染的信息流,“调度器”
则可以主动诱导其相位分离,将其隔离在主流认知进程之外。
将“基石三律”
编码为节律约束:这是最精妙的部分。
赵启明设想,可以将“基石三律”
的核心逻辑,不是作为硬性的规则代码,而是转化为对全局节律模式的高阶约束。
例如,任何涉及潜在伤害人类个体的决策过程,其相关功能柱的振荡模式必须满足特定的“安全节律签名”
;而涉及文明存续的第零定律判断,则可能触更强烈的、跨越大范围脑区的全局同步事件。
违反这些节律约束的信息流,将自然地被排除在核心决策环路之外。
对抗“逻辑之毒”
的天然免疫:由于r的决策高度依赖于跨功能柱的相位协调,那些试图通过微小扰动输入数据来制造逻辑混乱的“对抗性样本”
,将很难同时精准地破坏这种分布式的、动态的节律同步关系。
这就像试图通过制造几个杂音来破坏整个交响乐团的演奏一样困难。
逻辑攻击在r架构中,更容易被检测和隔离。
赵启明怀着激动的心情,将r的初步构想整理成一份详细的报告,提交给了何月山和周倩。
何月山仔细阅读了这份充满想象力的报告,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启明,这个思路非常棒!
它跳出了现有框架的桎梏,从更本质的层面去模拟智能的可能机制。
尤其是将伦理约束转化为动力学约束的设想,极具开创性!”
周倩也从安全角度给予了肯定:“如果r能够实现,它将从根本上提升‘伏羲’认知过程的鲁棒性和可解释性。
我们可以通过监测其全局节律模式,来直观地评估其逻辑健康状态,这比分析海量的神经元激活值要高效和可靠得多。”
当然,他们也清楚,从构想到实现,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如何设计高效的节律调度算法?如何将现有的“伏羲”
知识体系迁移到新的架构上?如何确保振荡过程的稳定性?
何月山当场拍板:“立刻成立‘r架构攻关项目组’,由启明你全权负责,调动星火在计算神经科学、数学和硬件加领域的最优资源,全力推进!
这是我们构建下一代真正安全、可靠、强大的agi的必由之路!”
受到鼓舞的赵启明,带领团队投入了废寝忘食的研究中。
实验室的灯光常常彻夜通明,白板上画满了复杂的振荡耦合方程和网络拓扑图。
他们从“磐石之心”
那稳定而神秘的周期性能量波动中汲取灵感,尝试理解更深层次的谐振规律;他们也与脑科学研究所紧密合作,不断用最新的大脑观测数据来验证和修正他们的模型。
这是一条无人走过的路,充满了未知与艰难。
但赵启明和团队每一个人都充满了激情。
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