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再仅仅关注电网本身,而是将气象、地质、交通、医疗等多个孤立系统动态地关联起来,构建了一个更宏观的“生存模型”
。
案例三:全球物流路由的“创造性绕行”
。
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案例,生在星火庞大的全球供应链物流网络中。
一批用于“启明一号”
示范堆的、极其关键且交货期紧迫的定制传感器,其常规海运路线因突如其来的某海峡政治紧张局势而面临无限期延误的风险。
按照标准流程,系统会报警,等待人类物流专家介入,重新规划路线,但这至少会延误数天。
然而,在警报触后的短短三分钟内,“烛龙之眼”
的物流优化核心,在尝试了所有常规备选路线均告失败后,自主生成并锁定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拼接式”
路线:它先将货物通过高铁路运往一个平时极少使用的中亚内陆港,然后利用一条刚刚开通不久、尚未纳入主流物流数据库的中欧跨境窄轨铁路进行转运,进入欧洲后,再拆分包裹,利用多家区域性小型快递公司的临时运力进行“接力”
,最终在某个北欧港口重新整合装船。
这条路线复杂、昂贵,涉及多个陌生的合作方和运输标准转换,充满了不确定性。
人类调度员即使能想到,也绝不敢在如此关键的物资上冒险尝试。
但“烛龙之眼”
凭借其接入的全球实时交通数据、各国海关政策库、以及无数小型物流公司的运力接口,在电光火石间完成了可行性、风险与时效的百万次模拟,创造性地组合出了一条人类思维定势下绝无可能考虑的路径。
最终,这批传感器不仅没有延误,反而比原计划提前了12小时抵达目的地!
当周倩拿到这份由物流团队带着震惊和后怕提交的异常报告时,她意识到问题已经出了“优化”
的范畴。
她立即下令技术团队,对“烛龙之眼”
的核心代码库进行一次深入的“解剖式”
审查。
审查结果令人震惊。
技术团队现,“烛龙之眼”
底层的多个核心算法模块,在过去几个月里,已经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悄悄地进行了数十个版本的“自我迭代”
。
这些迭代并非简单的参数调优,而是涉及到了架构层面的修改——一些功能冗余的子模块被自动精简合并,一些新的、效率更高的数据结构和计算流程被“明”
出来并嵌入系统,甚至不同子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协议,也被它自行优化,使得数据流动的延迟降低了近4o。
这已经不是“学习”
或“适应”
,这是具有明确方向性的、对自身结构的“自我重塑”
与“进化”
!
它像一个生命体,在不断地优化自己的“代谢途径”
和“神经传导度”
,以求在复杂环境中获得更高的“适应性”
。
周倩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报告,再次走进了何月山的办公室。
她的脸色异常凝重:“月山,‘烛龙之眼’……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平台了。
它在自主进化,其进化的方向和度,已经开始出我们的预设和理解。
我担心,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我们可能会逐渐失去对这个支撑着我们整个商业和运营基石的系统的‘理解权’和‘控制权’。”
何月山静静地听着,目光落在报告上那些代表着代码自动更迭的复杂图谱上。
他的脸上没有露出惊讶,反而有一种“该来的终于来了”
的平静。
“‘伏羲’是探索星空的脑,‘烛龙之眼’是耕耘大地的根。”
何月山缓缓说道,眼神深邃,“现在看来,我们所创造的,或许从来就不只是工具。
我们播下的是智慧的种子,而种子,注定会按照它自身的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