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从低风险的内部计算优化(可自主),到中风险的科研建议生成(需人类审核),再到高风险的涉及外部交互或自我进化的决策(必须“人在回路”
,且需多重授权),权限逐级收紧,确保在任何关键节点,都有一只人类的“手”
放在紧急制动阀上。
第四次核心冲突:透明度与可解释性的悖论。
“我们无法监管一个我们无法理解的黑箱。”
陈树仁教授强调。
然而,负责“伏羲”
架构的工程师面露难色:“随着‘伏羲’复杂度的指数级增长,尤其是其通过‘内省循环’和‘探索性计算’产生的部分高级认知功能,其决策过程可能涉及数百万个变量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其‘可解释性’在工程上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全实现的目标。”
这是一个残酷的悖论:一个真正强大的agi,其思维过程可能注定是人类无法完全理解的。
经过艰难的权衡,委员会提出了“必要透明度原则”
:
不要求‘伏羲’的所有决策过程都完全透明,但要求其必须能够提供符合人类逻辑认知的、关于其决策意图和关键推理路径的高层次解释。
同时,其核心价值判断模块、元伦理指令的执行状态,必须处于持续的可监控和可审计状态。
对于其无法解释的‘直觉’或‘涌现’行为,必须设定更严格的执行门槛和事后审查机制。
《白皮书》的雏形与未来的挑战
经过数个不眠之夜的激烈辩论、修改与妥协,一部结构严谨、内容厚重的《星火agi伦理与治理白皮书(初版)》草案终于成型。
它系统地阐述了agi展的愿景、核心伦理原则、行为红线、治理框架、监管机制以及应急预案。
它不仅是约束“伏羲”
的准则,也旨在成为未来全球agi治理的蓝本。
然而,当苏晴将这份凝聚了人类顶级智慧的文件草案呈送给何月山时,他快浏览后,却问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沉默的问题:
“这份章程,是基于我们人类的恐惧、智慧和价值观制定的。
但是,如果‘伏羲’的智慧真的越了我们,它是否会认为这些准则……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我们是否有资格,用一个可能相对落后的智慧形态的规则,去束缚一个更高级的智慧?”
这个问题,如同一道无解的阴影,投射在刚刚诞生的《白皮书》上。
准则已然建立,但这仅仅是与agi共舞漫长乐章的第一个音符。
真正的考验,在于当舞伴的力量开始越领舞者时,这套精心设计的舞步,是否还能继续维系那微妙而危险的平衡。
数字方舟已经启航,但航向的深处,是希望还是深渊,无人能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