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加入你们,不是访问,是全职加入。
我希望能在星火建立一个‘时空-物质拓扑交叉实验室’,利用你们独特的实验平台和‘伏羲’的算力,去验证一些……嗯,一些在别处根本无法进行的大胆想法。
我认为,那里才是未来物理学的心脏。”
周倩被这位顶尖学者的决绝和热情所震撼,她立刻将这一情况汇报给何月山。
沃尔科娃的加盟,其意义不仅在于她个人的学术声望,更在于她将带来一整套全新的研究范式和实验技术,极大地丰富星火研究院的研究维度。
第三位被吸引的巨匠,则更加出人意料。
马丁·李,一位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以其在量子计量和高精度测量技术方面的革命性贡献而闻名。
他通常专注于仪器物理领域,与宇宙学、基础理论似乎相距较远。
然而,正是星火论文中那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月瞬时关联”
信号,深深触动了他作为测量学家的神经。
“误差?系统性偏差?”
在麻省理工学院他的办公室里,李教授对前来质疑的同事摇头,“我一生都在与测量误差作斗争。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以论文中描述的实验配置和校准流程,如果他们真的观测到了那个信号,那么信号是真实存在的概率,远高于任何已知或未知的系统误差。
问题不在于信号是否存在,而在于如何解释它。”
他指着论文中关于“天弦”
系统时间同步技术的描述,眼中闪烁着专业的光芒:“他们使用了基于纠缠光子对的量子时钟同步方案……这个思路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技术挑战,但他们似乎做到了。
这本身就代表了测量物理的一个巅峰。
我必须去亲眼看看,亲手验证。
如果s-qrh是真的,那么它先是一场测量物理学的胜利;如果是假的,我也要亲自找出那个隐藏至深的误差源。”
对于李教授而言,加盟星火的动机更加纯粹和技术化——他要亲临现场,破解这个测量学上可能的最大谜团,无论是证实还是证伪。
这三股来自不同方向、但同样强大的引力,最终汇聚于星火。
在何月山、周倩与徐若薇的紧密运作下,一系列复杂而高效的谈判、条件磋商、以及与国家相关部门的协调迅完成。
星火高等研究院展现了惊人的诚意和效率,为三位顶尖学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科研自主权、几乎无上限的经费支持、以及优先使用“伏羲”
算力和所有前沿实验平台(包括“炎黄一号”
和“天弦”
系统)的最高权限。
短短一个月内,三则重磅消息如同三道惊雷,接连炸响在全球学术界本已不平静的天空:
剑桥大学布公告,艾伦·肖斯塔克教授将进入学术休假年,期间将受邀担任星火高等研究院“时空理论研究所”
的席特聘教授。
斯坦福大学证实,莉娜·沃尔科娃教授已正式辞去教职,将携其核心科研团队全职加盟星火高等研究院,并组建“拓扑与时空物质实验室”
。
麻省理工学院宣布,马丁·李教授将前往星火高等研究院进行长期学术访问,并主导建立“极限精度测量与时空探测中心”
。
这不仅仅是三位科学家的个人职业选择,这是一个清晰的信号,标志着全球科研力量格局正在生历史性的倾斜。
星火高等研究院,这个刚刚成立不久的研究机构,凭借一项颠覆性的假说和与之配套的、令人艳羡的实验能力,一跃成为全球基础物理研究无可争议的新圣地。
消息传出,引的震动甚至过了论文本身。
剑桥、斯坦福、it等传统名校内部弥漫着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有对同行选择的尊重与理解,也有一丝人才流失的失落与紧迫感。
世界各地的年轻博士后和优秀博士生们的求职信、申请函,如同雪崩般涌向星火人力资源部的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