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基地,“天弦”
项目数据分析密室。
那两声跨越三十八万公里的时空共鸣,如同投入古井深潭的巨石,激起的涟漪在最初的震撼过后,迅转化为一种近乎燃烧的、要将一切焚尽的求知欲。
密室内,空气仿佛因极度的智力活动而电离,弥漫着一种混合了肾上腺素、咖啡因和电子设备散热气的特殊味道。
周倩强行压下胸腔里依旧擂鼓般的心跳,下达了一连串清晰而迅的命令:
“林浩,立刻将‘天弦’系统捕获的原始数据,包括所有传感器通道的毫秒级读数,进行多重备份,加密等级提升至‘燧石’级!”
“技术组,检查所有探测阵列的运行日志,确保在信号捕获前后没有任何设备故障或外部干扰记录!”
“联络‘广寒宫’基地,请求他们同步复核月球阵列的数据完整性!”
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但逻辑缜密,条理分明。
整个“天弦”
小组像一架瞬间被注入澎湃动力的精密机器,高运转起来。
何月山没有留在主控室接受那场“平稳成功”
的祝贺,他悄无声息地来到了这间密室。
当他推门而入时,所有忙碌的人都下意识地停顿了一下,目光聚焦在他身上。
他没有说话,只是径直走到中央显示屏前,目光如同最精准的探针,再次审视着那两条改变了物理学走向的脉冲曲线。
“我们需要一个解释。”
何月山的声音低沉,在寂静的密室里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一个能够统一‘磐石之心’的周期活跃、‘炎黄一号’的异常波动、qrc通信的可行性,以及眼前这地月瞬时关联的……终极解释。”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周倩、林浩,以及几位被紧急召来的、参与了之前闭门会议的理论物理学家。
“就在这里,现在开始。
在得出一个初步的、逻辑自洽的理论框架之前,我不希望有任何信息泄露出去。”
没有片刻休息,一场人类智力巅峰的攻坚战,在这间与世隔绝的密室里拉开了序幕。
食物和水被默默送入,但很少有人动过。
白板和智能投影屏幕上,很快被密密麻麻的公式、猜想和思维导图所覆盖。
最初的几个小时是混乱的。
各种假设被提出,又迅被否定。
有人试图用某种未知的、光粒子来解释,但立刻被指出这与相对论的根本性冲突,且无法解释“磐石之心”
那精准的4o5小时周期。
有人提出是否是基于量子纠缠的某种放大效应,但量子纠缠本身无法传递有效信息,更无法解释如此宏观尺度上表现出的、似乎携带了能量的“关联”
。
还有人猜测这是否是某种高维空间的投影效应,但缺乏任何可验证的数学工具和物理模型。
争论异常激烈。
老派的物理学家坚守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基石,任何试图撼动这些基石的构想都会引来最严厉的质疑;而年轻的、思想更活跃的研究者则大胆地提出各种离经叛道的猜想,试图构建全新的框架。
何月山大部分时间都沉默地听着,如同一个冷静的舵手,在思想的惊涛骇浪中把握着方向。
他偶尔会插话,提出的问题往往一针见血,直指各种假说中最脆弱的逻辑环节。
“如果是一种粒子,它的射源是‘磐石之心’还是‘炎黄一号’?如何解释双向的、似乎是共鸣的关联?”
“如果涉及高维,我们如何用低维的观测去证实?可证伪性在哪里?”
林浩作为数据的直接现者,他的角色是为所有理论猜想提供数据的支撑或证伪。
他不断地调出“磐石之心”
的能量谱细节、“现象a1pha”
的波动形态、“天弦”
信号的精确时间结构和频谱特征。
数据是不会说谎的,它们冷酷地审视着每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