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切换了全息屏幕的显示内容,一个极其复杂、层层嵌套的三维动态监控网络结构图呈现出来。
她开始详细介绍这套名为“烛龙之眼-深瞳”
的增强型监控体系。
第一层,物理量与能量流的极致感知。
这不再是简单的温度、压力、磁场强度监测。
数以十万计的新型传感器被植入或附着在装置的关键部位。
它们能捕捉到材料因中子辐照和热应力产生的、纳米级别的形变与声射信号;能实时分析第一壁材料表面蒸出的、极其微量的杂质元素成分;能追踪等离子体边界区域,那些肉眼不可见、却可能预示不稳定性滋生的、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动谐波。
所有传感器的数据采样频率被提升至微秒级别,并通过专用的、抗干扰能力极强的光纤网络,实时汇入数据处理中心。
第二层,“伏羲”
的实时诊断与预测性监护。
“伏羲”
的一个核心计算线程被完全分配给这次实验。
它不再仅仅是事后分析的工具,而是成为了一个实时的“诊断医生”
和“预言家”
。
它接收着来自第一层传感器的海量数据流,并基于深度学习模型和第一性原理计算,构建着装置运行的“数字孪生体”
。
这个数字孪生体不仅实时反映当前状态,更能基于当前数据和物理规律,对未来数秒乃至数十秒内的系统行为进行快推演。
“‘伏羲’会持续计算一条‘动态安全边界’,”
周倩指着屏幕上一条环绕着主要参数曲线的、颜色渐变的带状区域解释道,“只要运行参数在这条‘绿色通道’内,就是安全的。
任何微小的偏离,都会触不同等级的预警。
黄色代表注意,橙色代表需要干预,红色……则意味着‘麒麟’系统可能被激活。”
这相当于给运行团队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前瞻性的“导航图”
,让他们能够提前现潜在风险,而非被动响应。
第三层,环境与背景干扰的全面监控。
这次的监控范围,远远出了“燧人”
装置本身。
基地内部,增加了对电网质量(电压波动、频率稳定性、谐波污染)的深度监测;对冷却水系统流量、压力、纯净度的精细控制;甚至对主控室内关键区域的温度、湿度、尘埃粒子数进行了环境稳定性监控。
基地外部,监控网络延伸得更远。
地质部门布设的地壳微振动传感器阵列,监视着周围数十公里范围内任何可能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哪怕最轻微的地面震动。
空间天气监测站实时接收着太阳活动数据,预测可能影响地球磁场和电力系统的太阳风暴。
一个移动式的、高灵敏度的电磁环境监测车,在基地外围不定时巡逻,扫描任何异常的非友好电磁信号。
第四层,网络与数据安全的铁壁合围。
“龙盾”
计划的负责人,那位肩扛大校军衔的军官,神情严肃地汇报了网络安全层面的最终部署。
“我们已将基地网络划分为七个独立的安全域,实行严格的物理隔离和逻辑访问控制。
所有数据通信,包括内部监控数据流,都经过了量子加密和完整性校验。”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凝重,“更重要的是,我们与国家网络安全防御中心建立了威胁情报的‘热链路’。
任何在全球范围内现的、可能与工业控制系统或聚变研究相关的攻击手段、恶意代码特征,都会在秒级内同步到我们的防御系统,并自动更新防护策略。
我们假设自己时刻处于被攻击状态,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防御。”
会议结束后,何月山和周倩再次来到了主控室。
这里已经按照新的监控体系进行了重新布置。
巨大的环形主屏幕被划分为多个区域,最核心的位置显示着“伏羲”
计算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