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调研组的来访,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星火科技内部激起了层层涟漪。
虽然这是对公司实力和影响力的高度认可,但也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曝光度和压力。
何月山深知,在这样关键的时刻,公司内部绝不能出现任何不和谐的声音或管理漏洞。
外部的风浪越是汹涌,内部的根基就越需要稳固。
然而,随着公司规模的急剧扩张和业务的多元化,一些“大公司病”
的苗头也开始悄然滋生。
部门墙逐渐加厚,跨团队协作有时会出现推诿和效率低下的情况;部分早期加入、如今已身居高位的员工,开始流露出安于现状、缺乏创业初期激情的迹象;快的扩张也导致流程变得复杂,一些繁琐的审批环节让一线团队抱怨不已。
何月山和唐茹在婚假结束后重返岗位,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潜藏在繁荣表象下的暗流。
他们意识到,单纯的业务推进和战略布局,若没有与之匹配的组织活力和内部凝聚力作为支撑,星火这艘大船在遭遇更大风浪时,可能会从内部出现裂痕。
“是时候进行一次内部的梳理和整固了。”
何月山在核心高管会议上明确表态,“这不是一场运动式的整风,而是一次自我革新的契机。
我们要在高展中,保持初创企业的敏捷和激情,筑牢我们应对未来挑战的‘精神防火墙’。”
他没有选择召开全员大会进行空洞的喊话,而是起了一系列名为“风雨同舟,砥砺前行”
的开放式座谈会。
会议规模不大,每次邀请几十名来自不同部门、不同层级、司龄各异的员工,何月山、唐茹、徐若薇等核心高管轮流主持,不设固定议程,鼓励大家抛开职级束缚,畅所欲言。
起初,会场气氛难免有些拘谨。
面对平日里难得一见的高管,员工们大多选择了一些不痛不痒的表扬和建议。
何月山看出了大家的顾虑,他在一次由年轻工程师为主的座谈会上,主动打破了僵局。
“我知道,大家可能觉得我们坐在上面,离你们很远。”
何月山语气平和,甚至带着一丝自嘲,“觉得我们说‘敞开心扉’只是走个形式。
我今天坐在这里,不是以ceo的身份,而是以星火科技oo1号员工的身份。
我想听听你们真实的声音,无论是抱怨、困惑,还是那些被流程卡住的好点子。
我向你们保证,今天这里说的话,绝不会影响任何人的绩效考核,只会有助于我们把这个共同的家园建设得更好。”
他坦诚地分享了公司目前面临的外部压力,以及他对内部管理出现官僚化苗头的担忧。
“我们不怕外部的竞争和打压,但我们害怕内部的僵化和麻木。
星火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完美的管理,而是每个人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对技术的极致热爱。
我不想看到这种最宝贵的东西被磨平。”
ceo的坦诚,逐渐消融了冰层。
一位负责边缘计算项目的年轻工程师鼓起勇气,吐槽了跨部门申请测试资源流程的繁琐,一个简单的环境搭建有时需要签七八个电子流,等待数天。
一位来自市场部的员工则直言,研部门有时过于追求技术完美,忽略了市场窗口和客户的实际需求,导致产品方案“叫好不叫座”
。
甚至有性格直爽的老员工,对某些高管团队近期的决策提出了质疑,认为过于保守,失去了锐气。
言辞或许尖锐,但何月山、唐茹等人始终认真倾听,并让助理详细记录。
他们没有急于辩解或下达指示,而是先肯定大家敢于直言的态度,感谢他们对公司的负责,然后针对具体问题,现场讨论可能的优化方案。
“关于测试资源申请流程,我建议成立一个虚拟的‘资源敏捷响应小组’,由各相关部门接口人组成,赋予他们一定的权限,对标准化的需求进行快审批。”
唐茹当场提出了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