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乌工程”
的主战场——那座宛若未来宫殿的east装置控制大厅内,气氛日益炽热。
每一次实验启动的倒计时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弦。
大屏幕上,代表等离子体温度和约束时间的曲线一次次向上攀升,不断冲击着物理学的极限。
能量输出的纪录如同被打破的运动员奖牌,不断被刷新,那象征聚变点火的“圣杯”
似乎已触手可及,在远处散着诱人的光芒。
在这举国体制的宏大征程中,星火科技负责的“等离子体先进控制与诊断系统”
和“耐辐射智能传感器”
如同精密的神经网络和坚韧的感官,深入east的每一个核心部位。
它们实时捕捉着等离子体最细微的脉动,以远人工的精度和度进行着反馈控制,化解了一次次可能导致能量溃散的不稳定性。
工程指挥部来的嘉奖函语气一次比一次热烈,赞誉星火的技术为“工程稳步推进的关键保障”
和“实现长远目标的基石”
。
然而,何月山的心,却有一大半飘离了这片喧嚣与荣耀的主战场。
他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星火科技自筹资金、在相对偏僻的实验厂房内建设的那个规模小得多的“炎黄一号”
实验装置。
这里没有east那庞然如巨环的躯体,取而代之的是一套结构精妙、线圈缠绕显得极其复杂的紧凑型装置。
它存在的目的并非为了追求即时的能量增益,而是作为一个大胆甚至堪称叛逆的技术验证平台,用来测试那些在主流托卡马克路径看来过于“激进”
甚至“离经叛道”
的新概念、新方法。
这其中,重中之重便是何月山通过【技术推演(中级)】那越时代的直觉所模糊捕获的灵感,并随后亲自组织最精干、最忠诚的核心团队秘密攻坚的“紧凑型强场仿星器”
方案。
与传统托卡马克依靠等离子体自身电流和外部线圈共同形成的环形磁场进行约束不同,仿星器的理念更为“霸道”
和精巧——它完全依靠外部那些扭曲成特殊形状的复杂线圈所产生的磁场来禁锢和驾驭灼热的等离子体,就像用无形的、精心编织的力场绳索捆绑住一颗微缩的太阳。
这种设计理论上可以避免托卡马克装置固有的、由等离子体电流引的某些不稳定性问题(如致命的破裂事件),从而实现真正稳态的、持续运行的聚变反应堆。
然而,也正因为其磁场位形的极端复杂性,仿星器的线圈设计、制造和安装精度要求达到了变态级别,工程实现难度犹如登天,使得这条路径长期以来进展缓慢,被视为“理论上优美,工程上噩梦”
的替代选项。
何月山提出的“紧凑型强场”
思路,是一次融合了多项前沿技术的豪赌。
他巧妙地结合了新型高温导材料突破所带来的强磁场优势(更强的磁场意味着可以在更小的尺度上约束更高压强的等离子体)、借助【逻辑分析】能力优化并交由ai深度学习的极端复杂线圈设计(以找到最优化的磁场形态并解决工程制造难题)、以及一种基于新型波加热与动能注入结合的创新等离子体加热方案。
他试图用这种“力大砖飞”
结合“巧夺天工”
的方式,在相对较小的装置尺度上实现接近甚至越大型装置的高性能等离子体约束。
这无疑是一次高风险的技术赌博。
一旦失败,星火科技投入的巨额资金和宝贵的人力物力将瞬间打水漂,甚至可能成为业界笑柄,动摇公司的根基。
但何月山的信念无比坚定:在聚变这条征途上,循规蹈矩、一味跟随永远无法实现真正的越和引领。
必须敢于探索那些看似荆棘密布、却可能通往捷径的不同路径。
“炎黄一号”
就是他投下的问路石,也是他准备刺向旧有格局的一柄利剑。
“炎黄一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