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饵,需要极大的耐心。
时间悄然流逝。
一天,两天……匿名邮箱如同石沉大海,再无任何回音。
公司里一切如常,吴建邦的刁难依旧,王栋的冷眼依旧,同事的疏离依旧。
陈国栋那边,仿佛从未出过那封邮件,也从未收到过何月山的回复。
何月山内心并无丝毫急躁。
他依旧按部就班地上班、完成那些毫无营养的任务、利用一切间隙疯狂阅读、下载、吸收知识。
他甚至主动找到吴建邦,语气“诚恳”
地要求参与一些更具体的技术工作,哪怕是阅读核心项目的边缘文档或者帮忙测试部门跑一些基础的用例。
“就你?”
吴建邦从电脑屏幕后抬起头,嗤笑一声,毫不掩饰其轻蔑,“小何啊,年轻人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
连文档都还没整理明白,就想着碰核心代码?先把基础打牢再说!
回去把去年第三季度的故障报告全部重新归类一遍!”
要求被理所当然地拒绝,并附赠了更多的琐碎工作。
何月山面上适当地流露出失望和一丝不甘,心中却冷笑不已。
这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第三天深夜。
租住的单间里只有键盘轻微的敲击声和书页翻动的声音。
何月山正在研读一篇表在一本顶级期刊上、关于机器学习早期工业应用的前沿论文,试图从中汲取灵感,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
突然,电脑右下角弹出了新邮件提示。
来自那个匿名邮箱。
邮件正文直接抛出了三个技术难题!
每一个都直指当前迅科研部正在攻关的几个重点项目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瓶颈:
关于某型号高性能运动控制卡在极端负载下的时序抖动优化问题:描述了现象,现有改善手段效果不佳,询问是否有从底层入手的根本性解决思路。
关于一种新型轻量化专用通信协议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可靠性断崖式下降问题:提供了部分协议细节和测试数据,求助提升稳定性的方案。
关于某集成项目中海量多源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的实时性瓶颈问题:算法在实验室环境表现良好,一到实际场景就因数据量暴增导致处理延迟标,寻求优化或替代方案。
问题提得极其内行、尖锐,甚至有些刁钻,直指当前项目的痛点和盲区,显然不是随便能打听来的。
这既是一次对匿名者技术成色的严厉考校,也是一次抛开一切虚礼、真正的、迫切的求助。
何月山深吸一口气,眼神变得锐利起来。
【过目不忘】天赋瞬间启动,脑中被分门别类储存的海量知识——芯片数据手册、通信协议规范、算法论文、信号处理理论、甚至包括之前阅读的那些失败项目复盘报告——被迅调取出来,与这三个问题快关联。
【逻辑分析】全功率运行,如同一个高效的模拟器,将问题拆解成最基本的逻辑单元,注入各种参数和条件,推演无数种可能性,寻找最优解。
运动控制卡的细微抖动,其根源并非表面上的控制算法,而在于硬件层面电源管理模块的响应延迟与时钟同步信号的微小偏差相互耦合放大所致,需从pcb布线优化、驱动代码中断响应优先级调整、以及引入一种新型的软件锁相环算法三方协同优化…
通信协议可靠性问题,出在其引以为傲的轻量化帧结构设计上,为了追求效率牺牲了必要的冗余度,且在纠错校验机制上存在逻辑缺陷,需重新设计帧尾校验序列,并引入一种改进型的前向纠错编码,可在不显着增加开销的前提下大幅提升抗干扰能力…
数据融合算法的效率瓶颈,根源在于项目组过于追求算法的通用性和强大性,直接采用了学术界较为臃肿的成熟算法,未能根据本项目传感器数据特性(高冗余、强时空关联)进行定制化裁剪和优化,需设计一种轻量级的多级滤波和基于时空窗口的快关联策略,可牺牲极小部分精度换取处理度的数量级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