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逻辑分析】辅助下,代码的差异、优化迭代的脉络清晰无比。
这些记录了他整个思考和完善过程的文件,就是最硬的证据!
他又翻找出那个银色的朗科u盘,插上。
里面的备份虽然不如硬盘详细,但几个关键版本都在。
最后,他尝试登录那台宿舍共用的老旧ftp服务器。
地址、账号、密码…【过目不忘】让他毫不费力地输入。
连接成功!
服务器上果然也有一份他的项目备份,虽然更新不及时,但初版和几个重要中间版本都安然无恙。
证据链齐了。
何月山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
接下来,怎么做?
直接公开?效果未必好,反而可能打草惊蛇。
王栋既然敢这么做,恐怕早已想好了说辞,甚至可能已经得到了迅科公司内部某个人员的“认可”
。
学校为了声誉,也可能倾向于息事宁人。
找导师?李教授为人正派,但性格有些软糯,而且…何月山回忆起前世的一个细节,王栋似乎和系里某位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走得很近…
【维逻辑分析:基于人物关系数据,直接向导师李建军教授举报,成功率预估652;向系主任张宏远教授举报,成功率781;向学术委员会匿名提交证据,成功率437…】
成功率都不算太高,而且存在风险。
何月山睁开眼,目光落在桌面上那张毕业典礼流程表。
下午三点,是各系分别举行的学位授予仪式,系主任和所有重要导师都会出席。
这是一个公开场合。
一个计划在他心中迅成型。
或许,不需要激烈对抗,只需要一个恰当的“提问”
…
他拿出手机,不是那部诺基亚,而是从抽屉里翻出的另一部更老式的、只能打电话短信的摩托罗拉翻盖手机,插入一张不记名的si卡。
然后,他快将ftp服务器上那份最早的代码压缩包下载下来,并通过数据线传送到手机里。
做完这一切,他将手机揣进口袋,把硬盘和u盘的备份文件加密隐藏,然后清理掉电脑操作痕迹。
整个过程冷静得不像一个刚刚经历重生的年轻人,更像一个老练的猎手。
下午三点,系学位授予仪式在小礼堂举行。
流程按部就班,系主任张宏远教授致辞,教师代表言,然后依次上台领取学位证书。
何月山坐在台下,平静地看着。
轮到王栋上台时,台下响起了格外热烈的掌声,他笑容满面地接过证书,与系主任握手,意气风。
何月山默默等待着。
最后,是自由提问环节。
主要是低年级学生向毕业生请教问题,气氛轻松。
主持人刚要宣布环节结束,何月山举起了手。
“那位同学,请讲。”
主持人示意道。
所有人的目光聚焦过来。
王栋也看到了何月山,脸上依旧带着笑,眼神里却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
何月山站起身,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话筒,声音平静,甚至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困惑和谦逊:“张主任,李老师,各位老师好,我是电子系o3届毕业生何月山。
我有一个关于毕业设计的技术问题,一直没太想明白,想趁这个机会请教一下王栋学长。”
他顿了顿,看向王栋,语气十分“诚恳”
:“学长您的实习项目,还有毕业设计里那个基于sv改良的特征提取算法,对边缘模糊情况的处理效果非常出色,我记得您论文里提到的阈值设定是o78。
但我自己在做类似东西的时候现,这个阈值在光照条件剧烈变化时,稳定性似乎不够好,会出现误判。
我想请教一下学长,您在实验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问题?您觉得是阈值选择的问题,还是特征向量构建时需要考虑其他因素?比如,在初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