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星的后台曲线稳步上扬,评论从态度回到操作。
政研室送来一份新建议,把方法学那节做成公开课。
李一凡裁决两句,开,但不走明星讲师路线,秒放难看,再讲改法,最后亮证据。
秘书记下,转身布置。
上午十点,部际秘书处打来短电,提示质询环节将添加两名外部观察员。
省长抬眼示意可能是来自署名方的耳目。
李一凡只说三词,欢迎,旁听,编号。
严承陆在侧,低声补了一句,旁听桌上放不可复制清单的红条,把红条放在第一行。
午后,外网上的热评仍旧翻滚。
有人在质疑池里丢出一句阴阳怪气,称光凭编号也可能造假。
技术骨干即刻回贴,出两种哈希的对照页与校验礼仪,并配一段三十秒教学短片。
评论区沉静了两秒,随后出现一条冷静的回应,至少告诉我该怎么看。
我只会点开编号。
警方通报了一起倒卖假回执的小案,涉案人员在别省落网。
那条通报被凡星转进编号池附录,注上红色注释,坏人会更新,制度更新要更快。
短短一行,锋利却无火气。
傍晚,省政府的窗子倒映出江岸的灯。
李一凡站在窗前,把今天的节拍在心里排了一遍。
证据先行已经落地,答疑册v2已经上线,岗位画像已经公示,旁听邀请已经出,争议问题编号池已经建立。
下一队任务是长文。
那篇要写给全国看,不求字句漂亮,只求路径清晰。
标题已定,把错摆在灯下。
副标题也定,用十个编号回答一场争吵。
他合上灯,走出门。
走廊尽头,观察点的三块牌子亮着,编号与注释台,证据位验证台,群众回执服务台。
光不刺眼,却稳。
此刻的岭州,不在喉咙里,在灯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