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台《晚间观察》只播出一张图——“隐性债三色图”
。
解说词不多:“红看证据、黄看纠偏、绿看交付。”
画面里,“透明窗”
的绿线缓慢延伸,旁边“现金回迹”
的进度条一格一格被点亮。
有人在屏幕前小声嘀咕:“看见就不怕了。”
另一个回:“怕也得按表走。”
夜深,风从岭江面吹进办公室的缝隙,纸角微颤。
李一凡把“轮摸底日报”
合上,在白板上写下四个字:“账要见人”
。
他让秘书把“红色项目”
的第一组点名访谈排上明天清晨,又把“县域飞行组”
的名单圈出三队。
他知道,隐性债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段段话术、一个个科目、一次次签字的叠加。
把它从阴影里拉出来,需要证据像铁,也需要干部像钉。
而新的一天,正要用这两样东西,去把松散的口子一颗一颗拧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