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家里还有一碗汤没喝完。
围看的人群渐渐稀了,直播里有人刷“原来可以这么谈”
,评论区一串叹号后面冒出一句“算了,回去吃饭”
。
夜里,风控曲线从锯齿变成了缓坡。
李一凡站在窗前,港湾的灯连成一串呼吸一样的光点。
他给林建国去短短三个字:可控。
那边很快回了两个字:照办。
他把消息收起,合上公文包,重新把那份“样品换授权”
的纸放在最上面。
纸不厚,只有几页,记录了流程、参与者、例外处置、复盘。
最下方有三行签名:街道办的负责人、银行的业务主管、职业学院的教务主任,字迹各不相同,却都不潦草。
这就是他要的秩序感——把名字和责任捆在一起,让制度有体温。
第三天的上午,年轻人喜欢的那档生活栏目上线了新一期,镜头里是码头司机关灯的手、合唱团里孩子的眼睛、夜班护士沿着走廊走过的背影,还有茶餐厅师傅把蛋挞托出烤箱的那一下。
片子出去以后,本地的转比预估高了一截,外海平台上倒是没有太大的水花,风控把这段标记成“软性降噪”
。
下午,跨境产业链试点的批合同在前海签了字,医疗器械的董事长把订单的分包比例现场调高了一个档,理由写得很直白:时间快,账清,风险分担看得见。
签字笔在纸上划过的声音细细的,像风穿过走廊。
夜里,半山的露台又亮起几盏小灯。
那位花白鬓角的董事把酒杯放下,说样品看到了,愿意在自己掌控的渠道撤掉几个旧的绑定条款,给新清算通道让出一点空间,但要一条保证——节奏不能乱,规则必须对所有守规矩的人一视同仁。
李一凡握住栏杆,答得很慢:规则面前不分背景,只分是否守规矩;节奏由样品决定,不由口号决定。
董事笑,说那我们就试一次,再看看。
远处海面有船进港,灯一盏盏亮起来,像在黑幕上缝线。
李一凡忽然想到上午那句“真有人用”
,又想到下午纸上的三个签名。
他知道,真正要做的不是把城市改造成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把散乱的线慢慢缝在一起,把看得见的人和看不见的制度绑成一个整体。
等到有一天,街角吵闹的声音不再轻易被煽风点火,银行愿意把新通道往前再推一步,院校里的学生在简历上写下“湾区项目”
的第一行字,他就能把这几页薄薄的纸,堂堂正正地端上更高的桌。
车开下山,风从敞开的窗缝里灌进来。
他把公文包扣好,靠在椅背上闭了闭眼。
明天还有新的会,新的路,还有要跑通的另一条线——把点连成线,把线织成面,把面托起这座城最柔软也最容易破的心。
灯火在远处摇晃了一下,又稳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