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潇湘省委宣传部大楼灯火通明,一场关于“全域舆情治理能力提升”
专题会议正在闭门进行。
主持会议的不是常规的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而是新任潇湘省省长李一凡。
在他身旁,坐着凡星传媒总裁李晓薇、潇湘省委网信办主任、省委外事办主任陈明远,以及来自大夏网信办派驻南方的三位特别观察员。
这场会议的内容,在官场中被称作“软治理中枢会议”
,而李一凡更喜欢称之为——“新媒体秩序建设工作会”
。
开场不寒暄,李一凡直接抛出一句震撼话:
“过去我们把舆情当成社会问题,其实它早就变成了治理问题。”
一句话,道破大势。
——
他站起身,指着面前屏幕上的几个词语:短视频平台、热搜词条、微话题酵节点、海外回链账号。
“大家看这些词,是不是很熟悉?这些就是现实中引社会情绪风暴的燃点,它们并非自生长,而是经过策划、编排、渗透与引导。”
李晓薇接话:“过去三个月,我们团队后台监测现,全省涉及教育、医疗、拆迁类舆情,95以上都源于‘次级矩阵账户’的集中转。
换句话说,背后是组织化的。”
她点击切换ppt,展示出一张结构图。
红色节点是主账号,灰色节点是外省流量池,蓝色节点是“非实名带节奏账户”
。
整张图赫然显现出一个“流量包围圈”
的策略:以外围网民引爆省内事件,以情绪引导替代事实传播。
省委网信办主任眼神一震:“这……跟我们此前研判的数据对不上。”
李一凡冷声道:“因为你们只看到了‘传播面’,没看见‘流量底’。”
——
他再次看向省委宣传系统的干部:
“在我担任星城市委书记时期,曾建立一个机制——‘舆情起源追踪数据库’,凡是重大事件,不止追热搜,还要追到第一个点赞的ip,第一条转的设备号。”
“你们知道吗?有一次,一个教育舆情最早点赞的ip,来自某西方领事馆外的咖啡厅。”
全场倒吸一口冷气。
他继续讲述:“潇湘的开放程度、经济权重,早已进入灰色媒体产业链的狩猎范围。
我们若不构建平台、标准、技术、协防四大体系,迟早会成为新的信息战靶心。”
李晓薇接着汇报凡星传媒的最新平台研成果:
1舆情热度演化预测模型(基于词频扩散、节点触、情绪共鸣度进行热搜预判);
2省级内容中枢运营系统(协同宣传部、网信办制定每日主议题分);
3舆情“哨兵计划”
试点机制(全省设立3oo名“正向导控官”
,日常混迹网络,专事正面引导与情绪调节);
4ai对抗溯源工具(用于识别ai生成内容、深度伪造视频、语义调包技术)。
陈明远则提出“反溯机制”
建议:“是否可以将我们所有高敏感事件的传播路径,向中央报备,设立‘反叠加机制’,即事件刚冒头就有多个官方矩阵压制其可能演变的风险?”
李一凡赞同:“不是删帖,而是用另一套‘叙事框架’提前介入。”
会议尾声,李一凡提出了“四字方针”
:
“定、导、封、释。”
“‘定’即先手定性,别让民间先讲出问题是什么;‘导’即主线引导,把冲突点转为制度讨论;‘封’不是封锁,而是封边,限制外溢;‘释’,是要解释,要用接地气语言,把复杂制度问题说得清楚。”
随后,他宣布设立:
潇湘省新媒体治理中心(sgc),由省委宣传部牵头,凡星传媒与潇湘广播电视台协同运营,目标是——建立一个“全天候、全平台、全视角”
的内容应急调度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