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城市夜色如水,市政府大楼内依旧灯火通明。
自从处理完完中微公司后,每天都是开不完的会议。
刚刚结束一场高层会议的李一凡坐在办公室中,面前摊开的是一份最新的财政报告。
文件中,醒目的数据刺痛了他的眼睛——城建投资需求暴增,配套债务规模也在迅扩张,财政压力已然浮现。
“果然,城投债务的风险已经显现了。”
李一凡低声喃喃,语气里透着一抹不易察觉的凝重。
作为一名重生者,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前世全国各地城投债务失控带来的深重后果。
特别是2o年地方债务危机爆时,全国城投平台的有息债务余额高达56万亿元,相当于4o个“恒大”
的负债规模。
而这种危机的源头,正是无数地方政府在展经济时过度依赖举债投资,导致资金链断裂而举步维艰,星城市也未能幸免。
他的目光落在桌上的资料上,脑海中浮现出那些被债务拖垮的城市:繁华背后,是大而不强的产业,空心化的财政,以及失控的投资扩张。
他深知,必须尽快找到一条新的展路径,为星城市规避债务风险,否则再多的产业布局也将被拖入泥潭。
“凡星的投入已经为中微打下了根基,但星城市的整体展,绝不能只依赖个别企业的突围。”
李一凡心中默默思索。
他清楚地记得,未来的城投平台将逐渐成为各地展的隐形负担,而现在,正是调整展模式、未雨绸缪的最好时机。
“星城市,需要一套独立而全新的城建模式,一种以产业和资本为双驱动的可持续展路径。”
李一凡眼中光芒闪动,仿佛看到了星城市在未来崛起的曙光。
就在这时,他想起了前世赫赫有名的“合肥模式”
。
但李一凡知道,这种模式的核心理念完全可以移植到星城市。
依托国资平台,整合资源,联合头部机构设立产业基金,以资本撬动产业,以产业反哺城市——这正是星城市眼下最需要的解决方案。
正想着,电话响起,是常务副市长陈启明的来电。
“李市长,关于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建投)的整合工作,我这边已经拟了初步方案,但资金来源和债务风险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您看什么时候方便,我们再详细讨论?”
李一凡握紧了手机,脑海中迅理清了思路。
他知道,这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可以借此机会推动他心中的“星城模式”
雏形。
“启明同志,明天上午1o点,召开一个专题会议,把财政、改、国资等部门的负责人都叫上。
我们不光要讨论建投的问题,还要从根本上重新梳理星城市的产业展规划。”
李一凡语气坚定,“我有一个大胆的设想,要跟大家探讨。”
“好的,我这就去安排。”
陈启明答道,虽然心中对李一凡的“大胆设想”
充满好奇,但他早已对这位市长的魄力和远见深信不疑。
挂断电话后,李一凡回到办公桌前,拿出一张星城市产业结构图,仔细标注着各个产业链的分布与潜力。
他的目光落在“半导体”
、科创、“文旅”
“金融科技”
、机械制造几个关键词上,嘴角微微扬起。
“星城市的未来,不能只是靠债务驱动。
要用产业展反哺城市建设,打造一个可持续展的经济体系。”
他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
第二天上午,市政府会议室。
李一凡走进会议室时,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已经齐聚一堂,会议桌上摆放着各自准备的资料。
陈启明第一个起身迎上来,低声道:“李市长,大家都到了,您看现在可以开始吗?”
李一凡点点头,坐在了主位上。
他扫视了一圈众人,缓缓开口:“今天召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