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另一本日记类的册子中,他了解到这位先行者的故事。此人名叫陈远,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一位地质学家,专程来此寻找海洋化石。但与丁胜不同的是,陈远相信这些化石不仅仅是古生物遗迹,更是一种“大地记忆”的载体,记录着地球的历史。
日记的最后几页字迹潦草,似乎是在某种激动或紧迫的状态下写就。陈远声称,这些化石的排列模式并非随机,而是遵循着一种复杂的数学规律,暗示着某种更大的宇宙真理。他写道:“我找到了答案,但代价是理解自己的渺小。”
丁胜放下日记,目光落在那具遗骸上。陈远的尸骨已经部分破碎,但姿态安详,仿佛只是沉睡。他的手中紧握着一本小册子,丁胜小心地取过,发现其中满是复杂的公式和图表。
在册子的最后一页,是一幅精细绘制的地图,标记了洞穴内化石层的分布模式。这些点线组成的图案,赫然是一个巨大的螺旋,与海螺的形状如出一辙。
丁胜感到一阵战栗。他回想起自己的计算——钟形曲线、正态分布、标准差——所有这些数学工具引导他来到这里,似乎不仅仅是科学的胜利,更是某种宿命的安排。
他继续探查洞穴,发现岩壁上的化石确实呈现出一种有序的排列,而非随机分布。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洞穴深处,他发现了一些更加古老的遗迹,甚至可能追溯到地球形成的早期。
丁胜在陈远的遗物中还找到了一封未寄出的信,是写给他从未谋面的儿子的。信中,陈远表达了对家庭的思念和对科学的热忱,也透露了他对这次考察的担忧——他感觉有人在跟踪他,担心自己的发现会落入不当之人手中。
“科技本身无所谓善恶,”陈远写道,“但使用科技的人却各有目的。我担心这些发现若被滥用,可能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
这段话让丁胜陷入了沉思。他自己的研究是否也面临着类似的伦理困境?这些看似纯粹的科学发现,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深夜,丁胜在洞穴中建立了一个临时营地。他无法入睡,思绪万千。陈远的故事与自己的经历产生了奇妙的共鸣。两位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地质学家,通过相似的数学方法,找到了同一处地点,这种巧合令人难以置信。
他重新审视陈远的笔记,特别是那些关于化石排列模式的观察。在头灯的照射下,他注意到洞穴顶部有一些之前忽略的标记——那是一些刻画在岩石上的符号,似乎是某种古老的计数系统,远比海螺化石本身更为古老。
“这不可能,”丁胜自言自语,“这些山脉的隆起发生在数百万年前,怎么可能有人类留下的标记?”除非——这些标记并非人类所为。这个想法让他不寒而栗。如果这些标记不是人类留下的,那么是谁?或者是“什么”?
丁胜决定继续深入洞穴。在陈远遗骸后方,他注意到一条狭窄的通道,之前被岩石和尘土掩盖,不易察觉。他花费了一些时间清理通道,勉强挤了进去。
通道后面是一个较小的洞穴,这里的景象让他目瞪口呆。洞壁上覆盖着发光的矿物,映照出满壁的海螺化石。但这些化石并非随机分布,而是排列成复杂的几何图案——正是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形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