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初芍见状,主动打破僵局:“九姑娘说的女子看诊确实是桩难题。宫里有医女,若民间也能多一些像余姑娘这样医术精湛的女大夫,倒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大好事。”
春景笑着接话:“奴婢愚钝,不大明白,女大夫利民则矣,大少夫人为何说能利国呢?”
“民之众寡,为国之强弱。没有足够的人口,国家就无法运转,经济发展不起来,军队也孱弱无力,自然容易被外敌入侵。若大盛能多一批女大夫,全国女子生产时都无后顾之忧,难产死亡率降低一半,每年就能为大盛带来至少十万新生人口。年年如此,哪里还用得着担心征不上兵的问题?”
程初芍一本正经的解答却让老夫人再度陷入沉思。
大盛全国上下人口约三四千万,每年出生的婴孩至少也有几十万,但夭折率极高。就连她这样的身份,当年其实也有个女儿夭折在襁褓中,就更别提民间那些贫苦百姓了,基本上能活一半就算是非常不错了。
如果真能将女大夫推广开来,像产婆一样,只要稍有点经济能力的人家都能请到,婴儿夭折、产妇身亡的情况定能有所减少,每年十万的人口增长是绝对少不了的。
再者,如果当年宋皇后难产时能有医术精湛的大夫救治,而不是要被太医不得入产房的祖宗规矩牵制,说不定宋皇后如今还能在世,她也不必白发人送黑发人了。
老夫人微微一叹:“这确实是利国利民的一大好事,可惜,难呐。”
程初芍也了然点头。
这种政策太超前了,任凭哪个当权者都不敢轻易拍板,动辄就会被全国上下的卫道士、老儒生骂个半死。
宋瑗年纪小,自然不爱听这些话:“怎么就难了?不就是像鹿鸣书院那样,找几个医术好的老大夫来传道受业,招收一批女学徒嘛?若是银钱上的问题,我愿意出钱!”
老夫人摇头笑道:“哪里只是钱的问题?就算有了钱,你当那些老大夫都愿意来教人?那些家伙,个个都敝帚自珍得很,生怕自己生平绝学被人学了去,抢自己的饭碗呢。”
“啊?他们怎么这样?这也太自私了!”
“这些老大夫还不算棘手,他们敝帚自珍也只是为了利益罢了。若咱们肯跟他们签下长契,保证他们有一定收益,还允许他们在外行医挣钱,他们这边多半就没问题了。关键在于,他们很可能不愿意教女学生!”程初芍也耐心解释。
宋瑗想了想,“这倒也是。我就听说,周家舅父就很不喜欢鹿鸣书院的女学生,给她们出题时总是格外刁难。幸亏我没去书院上学~”说罢还吐了吐舌头。
程初芍可不想被卷入这种话题,对正牌婆婆娘家的亲戚说三道四。
不过,事在人为,管不到全国纲领,她总还是能管一管身边人的嘛。
她就趁机转移话题,对老夫人说:“不瞒您说,女医这事我虽力不能逮,没法建什么书院教学,但我一直有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