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的终极大反派楚王,就是原主在剧情里黑化,为了报仇自甘委身做妾,还要跟曾经的婢女千桃争宠的那位。
楚王是先帝最小的儿子,其生母被封宸贵妃,受尽荣宠,可谓是先帝晚年时期后宫的最大赢家。
当时先帝的正宫元后——也就是前几年驾崩的那位皇太后——无子,确切地说是亲儿子早夭,膝下只有端平长公主一个女儿。但先帝对这位发妻还是很敬重的,即便后来那么宠爱宸贵妃,也没想着废后再立,只是想把宸贵妃的儿子立为太子罢了。
但朝臣们都不同意,理由也很简单。
先帝您都快五十的人了,我们这些臣子又不是看不出来,您这几年来身体愈发虚弱。说得难听点,您眼看着不可能活太长了。这种时候,怎么能立个三岁不到的小太子呢?
您又不是没儿子,小皇子前头还有六七个兄弟呢,成年的就有四五个。等您真走了,小太子和宸贵妃肯定镇不住场子。到时候万一内乱,您是想让我们血染玉阶,还是百姓流离失所呢?
再说了,小皇子才这么丁点大,话都说不利索,您确定他真有储君资质,将来可以撑得起这片天下?
北边齐国的新国君可不是好惹的,这些年边关年年打仗,虽说打得有来有回,但架不住北边马肥铁矿多,平民骁勇善战,身体素质也远比大盛强。
在这种情况下,大盛要是选了个奶娃娃当国君,恐怕齐国国君就要挥师南下啦!
端平长公主也不同意先帝的“任性决定”,愣是和文武百官弄了份劝诫书出来,最后才使先帝回心转意,转头从年纪较大的几个庶出皇子中挑了个综合素质最强的出来,封了储君。
不得不说,朝臣们预判得还是很准确的,立储之后两年,先帝就一病呜呼去了。
当今皇帝登基后,对待兄弟们算是优容的,都封了王,爱去封地的去封地,爱在京里待着就待着。
唯有一件事有些疑云。
先帝殡天后次日,宸贵妃就在宫中服毒自尽。而那之后,还不到五岁的楚王大病一场,足足半年才正式康复,又马上赶赴封地。
彼时,先帝遗诏已公布天下,当今皇帝手捧遗诏,在大行皇帝灵前继位,手握大权。
不少人就怀疑,皇帝可能嫉恨楚王这个差点抢了自己皇位的小弟,想要毒杀母子二人,但不知为何,被楚王逃过一劫,侥幸没死,只是病了一场,病愈后匆匆逃往封地。
楚王也是这么怀疑的,所以,他一直恨着皇帝,多年来一直为报杀母夺位之仇做准备。
在不久后的将来,楚王将会趁乱揭竿起义,整个大盛将会被战火点燃。
那时的大盛是最孱弱可欺之际,边关老将、少年战神双双因伤病逝世,太子式微,三皇子、四皇子等势力斗得水火不容,就连边关守将选谁都成了政治问题,而非军事问题。
书里没有直接描写战火连天的场面,但程初芍能想象得到,那绝对是一场人间横祸!
如果可以,她真的希望自己可以为那些即将无辜死去的大量平民百姓做点什么,而不是冷眼旁观,任由他们成为原书男女主谈情说爱的牺牲品背景。
宋珩的腿,必须尽快想办法治好才行!
要怎么说动钟离晔帮忙,出手诊治宋珩呢?
程初柳性格圣母,如果她拉的下脸去求她,没准还真能说动她。可钟离晔这人心思深,即便答应程初柳,也不一定会尽心尽力治。
难道真要促成他们二人的婚事,将钟离晔哄得心花怒放才行?
只怕三皇子、四皇子,还有那位齐国来的质子不答应。
程初芍兴冲冲地来,走时却变得忧心忡忡,愁眉不展,以至于后面的布铺掌柜就被她不客气地骂了一顿。
倒也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因为账目有明显漏洞。
远的不说,只说这一季度的账目,加起来至少亏空了几百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