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很关键。沈良知道必须给出一个既超前又可行的答案。
“主要是用计算机代替人工判断。”沈良解释道,“通过传感器收集数据,计算机分析处理,自动调节冷却参数。”
“这个想法很好,但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够吗?”王教授提出核心问题。
“不需要太复杂的运算。”沈良早有准备,“主要是查表和线性插值,现在的计算机完全能胜任。”
王教授在电话那头沉思片刻:“这样说来,技术实现确实可行。”
“关键是要有好的算法模型。”沈良趁热打铁,“这需要大量实验数据来优化。”
“嗯,这是个长期工程。”王教授同意道,“但思路是对的。”
两人又聊了半个小时,主要讨论技术实现的具体步骤。
挂断电话后,沈良更加确信自己的方案方向正确。
接下来的几天,沈良几乎泡在首钢的车间里。他仔细观察每个工艺环节,记录各种操作数据。
“小沈,你这样下去身体会吃不消的。”老张看着满脸疲惫的沈良,有些担心。
“没关系,马上就要完成了。”沈良抹了抹额头的汗水。
车间里的工人们也都认识了这个年轻的技术员。
“听说这小伙子要改造咱们的连铸机?”一个老师傅议论道。
“能行吗?这么年轻。”另一个工人表示怀疑。
“别小看人家,我听张工说他的想法很厉害。”
工人们的议论传到沈良耳中,但他并不在意。他知道实力才是最好的证明。
一周后,沈良完成了技术方案的第一稿。厚厚一本报告,包含了详细的技术分析、工艺流程、设备改造方案和经济效益评估。
“张工,您先帮我看看。”沈良把报告递给老张。
老张接过报告,认真翻阅起来。越看他的表情越凝重。
“小沈,这个方案...”老张停顿了一下,“如果能实现的话,绝对是革命性的。”
“您觉得有什么问题吗?”沈良虚心求教。
“技术上没什么大问题,主要是投资太大了。”老张指着成本分析那页,“光是控制系统就要几百万。”
这确实是个问题。沈良在心中快速计算着解决方案。
“可以分期实施。”沈良提出建议,“先改造关键部分,验证效果后再全面推广。”
老张点头:“这个想法不错,风险可控一些。”
第二天,沈良带着修改后的方案回到北京。距离提交最终报告还有一周时间。
在宾馆里,沈良又花了三天时间精心打磨方案。每个技术细节都反复推敲,每个数据都仔细核实。
“必须做到完美。”沈良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这是证明自己的唯一机会。”
最终提交的技术报告长达200多页,包含了从理论分析到工程实施的所有内容。
提交报告那天,沈良特意穿了一身正装。他要用最正式的态度对待这次机会。
“沈工程师,报告我们收到了。”接收报告的工作人员态度很客气,“评审结果大概一周后出来。”
“谢谢。”沈良礼貌地回答。
走出办公楼,沈良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一个月的努力总算有了结果,接下来就看评审专家们的判断了。
但他心中有种预感,这个方案将会通过。不仅仅是因为技术先进,更重要的是时机恰好。
中国的钢铁工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新技术来提升竞争力。而他的方案,正好契合了这个需求。
回到老家的那天,沈良收到了王教授的电话。
“小沈,好消息!”王教授的声音充满兴奋,“你的方案通过了!不仅通过了,还被列为重点推荐方案。”
沈良握着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