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集中,降低材料损耗。”
赵师傅若有所思地点头。
“有道理!我干了三十年,还真没见过这种设计。”
沈良内心一阵得意。
这可是二十一世纪的先进技术,当然没人见过。
“材料清单我也列出来了。”沈良指着黑板另一侧,“大家分头采购,争取一周内全部到位。”
老王看着密密麻麻的清单,有些头疼。
“这么多东西,咱们厂的采购部门忙得过来吗?”
“我来协调。”沈良主动请缨,“有些特殊材料需要特殊渠道,正好我去跑跑关系。”
散会后,沈良独自留在会议室,继续完善设计细节。
虽然核心技术他早已掌握,但具体的实施方案还需要根据现有条件进行调整。
1980年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毕竟有限,必须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要求。
正思考间,李明敲门进来。
“沈工,有件事我想单独跟你聊聊。”
李明的表情有些复杂,似乎在犹豫什么。
“你说。”
“我总觉得这个项目太顺利了。”李明坐下来,压低声音,“昨天那些专家,好像对你的方案早有准备似的。”
沈良心中一紧,但表面不动声色。
“什么意思?”
“你没发现吗?他们问的问题都很专业,但从来不质疑基本原理。”李明眼中闪过一丝疑惑,“按说这么超前的技术,应该会引起更多争议才对。”
这个观察很敏锐,沈良暗暗警惕。
李明虽然年轻,但思维很缜密,必须小心应对。
“可能是我们的理论基础比较扎实吧。”沈良故作轻松,“而且专家们都是内行,一看就明白其中的道理。”
李明点点头,但眼中的疑惑并未完全消散。
“还有一点,你的技术储备好像特别丰富。”李明试探性地问道,“这些知识你都是从哪儿学来的?”
沈良早就准备好了说辞。
“我爱看外文资料,经常研究国外的先进技术。”沈良摊摊手,“虽然买不起设备,但可以学习他们的设计思路啊。”
这个解释合情合理,李明表示理解。
“难怪你的英语那么好,原来是这么练出来的。”
危机暂时化解,但沈良知道必须更加谨慎。
李明这样的聪明人不在少数,如果表现得太过突出,迟早会引起怀疑。
下午,沈良骑着自行车前往市区,准备联系材料供应商。
路过新华书店时,他停下来买了几本最新的技术期刊。
既然要伪装成一个勤学好问的技术员,就必须做足功课。
书店里人不多,沈良挑选了几本机械设计和材料科学的杂志。
结账时,收银员多看了他几眼。
“师傅,你是搞技术的吧?这些书可不便宜呢。”
沈良笑笑。
“工作需要,不买不行。”
走出书店,沈良直奔市机械公司。
这里是全市最大的设备供应商,应该能买到大部分需要的材料。
业务员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姓孙。
“小伙子,你要的这些东西可不便宜啊。”孙经理看着采购清单,“特别是这几种合金钢,都得从外地调货。”
“价格不是问题,关键是质量要保证。”沈良很认真地说道。
孙经理眼前一亮。
“看来是个大客户啊!”他放下清单,“不过有些材料确实比较特殊,你能不能透露一下用途?这样我好推荐合适的型号。”
沈良早就想好了应对策略。
“我们厂接了个技改项目,要升级炉子的燃烧系统。”他简单介绍了项目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