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会出大问题的。”
陈建国皱了皱眉头:“你的意思是?”
“我建议成立技术委员会,所有的技术改造项目都必须经过委员会审批才能实施。”梁志强义正辞严地说道。
沈良心中冷笑。这家伙是想通过制度化的手段来限制自己啊。
陈建国沉默了片刻,目光在梁志强和沈良之间游移。
作为老厂长,他当然明白梁志强这番话的真实用意。
“梁副厂长,你说的技术委员会,具体怎么运作?”陈建国缓缓开口。
梁志强精神一振,显然早就准备好了答案:“我建议由我牵头,再加上李专家和几位资深工程师组成委员会。所有涉及重大技术改造的项目,都必须提交详细的技术方案和可行性报告,经过委员会集体讨论审核后才能实施。”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陈建国继续问道。
“第一,可以避免技术风险,防止盲目改造造成设备损坏;第二,可以统一技术标准,避免各自为政;第三,可以集中全厂的技术力量,提高改造成功率。”梁志强说得头头是道。
沈良听着,心中更加鄙夷。
这套说辞听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就是想把技术决策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一旦成立了所谓的技术委员会,自己的任何创新都会被这帮人以各种理由否决掉。
“沈工,你怎么看?”陈建国突然问道。
沈良站起身来,看着梁志强:“梁副厂长说得很有道理,技术管理确实需要规范化。不过我有个疑问。”
“什么疑问?”梁志强冷冷地问。
“按照你的方案,如果技术委员会否决了某个改造项目,谁来承担责任?”
沈良反问道,“比如说,我的炼钢炉改造方案,如果当初被委员会否决了,现在厂里每个月少赚的那几十万,这个损失谁来负责?”
梁志强脸色一变。这确实是个问题。
炼钢炉改造的成功有目共睹,如果当初真有技术委员会存在,以李专家的态度,肯定会被一票否决。
“这个…这种情况属于特殊情况。”梁志强结结巴巴地说道。
“特殊情况?”沈良冷笑一声,“那什么是特殊情况,什么是一般情况,谁来定标准?还是说,只要是我提出的方案就是特殊情况?”
陈建国在一旁听着,心中已经有了决断。
梁志强这个方案表面上说得很好听,实际上就是想排挤沈良。
而沈良的反驳也很有道理,技术创新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如果什么都要委员会审批,那还有什么创新可言?
“梁副厂长,我觉得你的建议还需要再完善一下。”
陈建国最终开口了,“技术管理确实需要规范,但不能因此扼杀了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这样吧,你先拿出一个详细的方案,我们再讨论。”
梁志强脸色铁青,但也不敢多说什么,只能点头:“好的,我会尽快拿出方案。”
等梁志强离开后,陈建国看着沈良:“小沈,你也别太在意。厂里的情况复杂,有些人习惯了按部就班,对新事物总是有抵触情绪。”
“厂长,我明白。”沈良点点头,“不过我希望连铸机项目能够按计划进行,不要受到这些因素的干扰。”
“放心,我会给你最大的支持。”陈建国拍了拍沈良的肩膀,“你刚才说的技术攻关小组,我马上就安排。”
下午,沈良就见到了陈建国为他安排的三个人。
王师傅他已经很熟悉了,铸造车间的老李是个五十多岁的老技术员,干了三十多年,对各种铸造工艺了如指掌。张师傅是铸造车间的车间主任,四十出头,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
“各位师傅,我把大家请来,是想一起搞个大项目。”沈良开门见山地说道,“连铸机,大家听说过没有?”
“听说过,国外的新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