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本土士族与外来流民集团之间矛盾尖锐。
刘焉入蜀时带来了一批东州兵,这些外来势力与益州本地士族在权力、利益分配上存在着激烈的冲突,时常发生摩擦。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益州本土豪强赵韪曾发动叛乱,得到了许多郡县的响应,虽然最终被平定,但也暴露出益州内部的深刻裂痕。
外部,北方的曹操势力日益强大,大有一统天下之势;东边的荆州牧刘备也在积蓄力量,虎视眈眈;而汉中的张鲁更是与刘璋结怨已久,时常侵扰益州边境。
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刘璋却束手无策,这让胸怀大志的张松忧心忡忡,他开始暗中寻找能够拯救益州的“明主”。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后,又挥师南下,攻占荆州,声势大振。
此时的曹操,成为了天下诸侯中最具实力的一方,许多人都认为他将最终平定天下。
刘璋见曹操势大,为了寻求庇护,决定派遣使者前往曹操处示好。
张松凭借其出色的外交才能和对天下局势的深刻了解,成为了出使曹操的最佳人选。
张松对这次出使寄予了厚望。
他不仅希望能够为刘璋与曹操建立良好的关系,更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华得到曹操的赏识,为自己和益州寻找一条更好的出路。
出发前,张松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将益州的地理图册、户籍档案、物产清单等重要资料熟记于心,甚至还暗中绘制了详细的益州地图,打算在适当的时机献给曹操,以此展现自己的价值。
他认为曹操雄才大略,若能得到其重用,不仅自己能施展抱负,益州也能在曹操的庇护下保持稳定。
然而,事与愿违。
此时的曹操刚刚取得荆州之战的胜利,正处于志得意满的状态。
他亲率大军号称八十万,准备顺江而下消灭孙权和刘备,统一南方。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来自偏远益州的使者,曹操自然并不十分重视。
更重要的是,张松其貌不扬,身材矮小,据《三国演义》描述,他“额镢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而曹操本就以貌取人,见张松如此模样,心中便先有了几分轻视。
在接待张松的过程中,曹操态度傲慢,言语间多有不屑。
他先是让张松在驿馆中等候多日,不予接见,后来勉强召见,却在见面时故意炫耀自己的军威,对张松说:“吾视天下鼠辈如草芥耳。大军到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取,顺吾者生,逆吾者死。汝知之乎?”
张松本想借机阐述益州的重要性和自己的才能,却被曹操的傲慢打断,心中十分不快。
张松性格本就高傲,见曹操如此怠慢自己,便决定给曹操一个教训。
在一次宴会上,当曹操再次炫耀自己的功绩时,张松毫不留情地进行了反驳。
他列举了曹操过往的几次败绩,如“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言辞犀利,句句戳中曹操的痛处。
曹操闻言大怒,认为张松当众羞辱自己,下令将其乱棍打出。
其实,曹操怠慢张松并非仅仅因为其外貌,更有着深层次的政治考量。
当时曹操正准备进攻江东,精力主要集中在南方战事上,对于偏远的益州并不急于染指。
此外,曹操麾下人才济济,谋士如雨,猛将如云,对于来自益州的张松,他并不认为有多么重要。
再者,曹操此时已经开始显露多疑和骄横的性格,对于异己势力和潜在的威胁保持高度警惕,张松的直言不讳让他更加反感。
这次出使曹操的经历,让张松遭受了极大的屈辱,也彻底打破了他对曹操的幻想。
他意识到曹操虽然实力强大,但心胸狭隘,不能容人,并非自己所要寻找的“明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