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承天门,就是后世的天安门啊。
承天门后,就是皇城了,但还不是紫禁城。
之所以要在此下马,是因为承天门后面的御街,也就是天街,东边是大明太庙,西边是社稷坛,你敢不下马?
队伍进入承天门,围观的大量人群就不能再进了,只能到此为止。宁采薇等人只能望着朱寅的背影消失在门洞之中。
御街中间,平时只有皇帝大驾可走,以及状元游街那天可走。官员只能走两边的侧道。
哪怕是凯旋献俘的队伍,也只能走侧道,不能走中央御道。
天街道路宽达四十丈,中央御道就占了三十丈,左右两边的侧道也各有五丈宽。
所以队伍即便是走侧道,也很是宽敞。
这宽大肃穆的御街,大多数将士们还是第一次见。但见天街大道宽数十丈,全部是大块的青石板铺成,两边旌旗飘摇,一间间的官衙整齐罗列,一尊尊石兽森然伫立。
这两边的整齐衙署,就是千步廊的北半部了。
往前走了一里,就看到了恢弘肃穆的太庙和社稷坛,正所谓“左祖右社”。
此时的太庙和社稷坛之中,太常寺的官员正在代表天子,向列祖列宗告捷。宏大的乐舞之声,传遍整个天街。
告捷太庙之国礼,朱寅等人不必参加。本来也应该是皇帝亲临,可万历仍然让太常代劳。
但见太庙建筑群殿宇重重,占地近一里,气势磅礴嵯峨宏伟,前后三重大殿,象征天、地、人三才。规格和紫禁城相等,只是规模小于紫禁城。
太庙每三年举行祭,祭祀所有祖先。每五年举行祭,祭祀太祖及少数功勋卓著的祖先。除了两种例行大祭,每年还有多次常祭。
而告捷太庙的祭祀,属于特殊大祭,比常祭隆重的多。
当然,对于拜金帝而言,什么大祭都不重要。他老人家已经好久不来太庙了。
过了太庙和社稷坛,就是端门了。
进入端门就是午门广场。午门广场宽四十丈,北面一里就是一座巍峨的宫楼,楼下大小五个城门,正是大名鼎鼎的午门。
此时的午门并没有盛大的皇帝仪仗。五凤楼和平时也没有太多不同,无非是旗帜和彩绸、彩灯多了很多。
果然,皇帝是不会到了。
很多人都想见见皇帝的龙颜,谁知还是没有机会啊。
朱寅记得,历史上的万历二十七年,明军平定播州杨应龙叛乱后的献俘礼上,万历破天荒的出宫,难得的亲临门受俘,并下令凌迟杨应龙之子杨朝栋。
可是这次西北大捷,万历之前拿了自己那么多银子,居然不给面子,不亲自出宫受俘。
人品太差了。
午门献俘原本是重头戏,应该比郊迎礼和告捷于天更加隆重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