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绥,却谗不受,耆定尔功。岂不闻不捐唐,玉汝于成,是以数月之间,西北熄烽,凶逆授首。此乃云龙相从,自古君臣际遇之佳话,罕有此者
tb...“
将士们听了这个,都是有点莫名其妙。
但是朱寅和戚继光等人却知道缘故。兵部的这道札文,也算一道程序,意思是颂扬皇帝会用人,才有此大胜。
说到底,还是为了彰显‘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臣子军功再大,首功也是皇帝的。
当然,如果皇帝亲自来郊迎,那就不需要这个应景了。可是大明皇帝懒惰,城都不愿意出,大臣们也只能多这一出,提醒将士们,皇帝功劳最大。
等到大司马继续絮絮叨叨的念完这道兵部札文,朱寅立刻笏在腰,站起来拱手说道:
“赖皇上洪福,天纵神武,是以文谟武略众正盈朝。忠诚纯迈之臣慷慨许国,精忠报国之士错出不绝。文臣督师,皆能躬亲上阵。武将临敌,无不张扬矜奋。三军孔武之勇,将士介胄之气,喷薄而出也。”
“今圣天子在上,简书非常之遇,是以此战之胜不在西北,不在臣等之幕府,而在庙堂之上,圣谟之中也。”
“揽辔请缨、代天巡狩者微臣,而衮衣西归、风禾尽起者,实陛下也!”
等朱寅说完了这段归功皇帝的应承话,这个环节也就结束了。
两位尚书一起拱手道:“制军辛苦,大将军辛苦,将士辛苦,这便进城吧。请上马!”
朱寅和戚继光一起拱手道:“大宗伯请!大司马请!”
随即朱寅等人重新上马,率领大队人马和驼队,在文武百官的瞩目之中,在堂皇的镜乐声中,煊煊赫赫的骑马进城。
此处有古诗为证,却是:
“金鼓喧阗尽日闻,欢声雷动及军门。六师斩馘知无算,驼马驱来动百群。”
这是凯旋将帅的荣耀,接受百官和百姓的瞩目礼,十分拉风。
当然,朱寅还是很谦虚的。他虽然骑在白马上,成为万千瞩目下最抢眼的少年,可还是不断拱手对两边的百官、百姓行礼,目光一边在人群中搜寻。
百官看到年仅十五就凯旋献俘的朱寅,不禁又是羡慕,又是佩服,还免不了嫉妒。
原以为他如此年少,岂能知兵?此去西北,不打败仗就是明天之幸。
谁知,这个少年总督快刀斩乱麻,三下两除二,干脆利落的就镇压了西北叛乱,连战连捷,歼灭,俘虏不下十万,缴获无算!
这么大的乱子,庆王都称帝了,朱雅虎只花了五个月就克竟全功。
就算政府阁老们,听到庆王称帝的消息,也以为这仗起码要打到年底甚至明年。谁知这么快就平了。
如今,谁还敢再说朱寅年少不知兵?
做官当如朱雅虎啊!
科举这么厉害,打仗也如此了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