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担任炉长的老师傅说道:“好了!这一炉是好铁!轧!”
大明的炼铁早有成熟体系,虽然理论落后,可技术上仍然很先进。朱寅只不过是改进了一些关键技术,并非推到重来。
所以这些工匠改进技术也能很快上手。
朱寅看到,合格的铁都是轧成百斤一块,整整齐齐的堆放在一边。
每一块铁,上面都烙上了炉长的名字。
这些合格的成品,正被军械厂的学徒装运,拉到军械厂去制造火器、刀枪、箭头、盔甲。
每拉一批铁,军械厂的人就会给炼铁厂的账房开一张收据。
朱寅走近看着一块刚出炉的铁,伸手摸摸,兀自有些烫手。但是能看出来,是好铁。
铁虽然不是钢,可质量还是能用肉眼判断出来的。
色泽如何,有没有起泡、声音脆度,都能看出端倪。
眼前这些铁,色泽十分均匀细致,表面氧化层是灰黑色,没有起泡,表面光滑。
如果是不好的铁,就没有这种光泽度,要么灰白灰白,要么乌黑黯淡。
“好铁!差不多等于五火熟铁了吧?”朱寅点头笑道,“这铁用来造大炮、火枪,质量够了,不易炸膛。”
戚继光道:“一出炉就抵得上五火,的确没的说!当然是好铁!”
朱寅知道,这种质量的铁,是西方十八世纪以前能造出来的最好的铁了。
他等于是提前了一百年。
至于钢...华夏早就能造,明朝也能炼钢。但如今整个世界范围内炼钢的成本很高,高到无法普及。
不夸张的说,用钢制造火器比用铜更贵。朝廷怎么用的起?
明朝可怜的财政,根本无法用钢这种材料来制造军器。
朱寅搞出来的铁,不是最好的东西,却是成本上最有性价比的东西,可以普及使用。
明朝的好铁,需要生铁出炉之后,经过长达五次的反复锻打,十斤生铁打到只剩下三斤才算好铁,称为“五火熟铁”。
在这个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人工、时间、铁料、燃料,价格是刚出炉的生铁的二十倍!每斤成本高达0.17两白银!
可是这种五次淬炼的“五火熟铁”只算合格的军用铁,还不能用来做盔甲。
如果要做盔甲,需要再锻打两次,达到“七火”,成本升到每斤铁0.2两白银。
要能做合格的火枪枪管,就需要十次锻打,这就是所谓的十炼钢了。成本飙升到每斤0.27两。
所以朝廷造炮,宁愿用铜也不愿意用“十炼钢”,因为这种十次回炉锻打的铁,比铜更贵!
可是朱寅造出来的铁,不需要锻打,一出炉就相当于“五火熟铁”,能省多少成本和人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