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的,她相信妹妹的专业水平。
抗疫的事情她也不用管,她又不是官府。她的责任,就是及时提供足够的、有效的,便宜的药物。
这就是最大的贡献。
为了制造抗疫的药,她连本来的“春阳丹”计划都暂停了。
回到青桥里的第二件事,宁采薇就以录事寮寮史的名义,派遣四个年纪最大的学生范忆安、李铉成、罗言、乐正远,携带经费一千两,在几个护卫的护送下,去北京组建“北寮”。
这是之前朱寅就定下的方案,就连组建“北寮”的章程办法都制定了。只是朱寅这几个月一直在忙于备考,没有来得及实施。
宁采薇也不想等了,干脆尽快组建北寮。
第三天,范忆安等人过了中秋节,在宁采薇面授机宜之后,就带着一千两的经费离开青桥里,北上京师。
从今以后,录事寮就有了南寮和北寮两大分支。但总部暂时还是在江宁。
忙来忙去,宁采薇这才发现,来到明朝后的两个中秋,都没有过好,都很马虎。
去年中秋,出现夫子庙大案。
今年中秋,又是乡试又是大疫。
唉,什么时候,一家三口一犬,能好好过个中秋节啊。
明年可以么?
宁采薇刚忙完一大堆事,又有一件事找到了她。
却是赵婵儿到了。
赵婵儿如今是厂院的教师,专门教识字少的新雇员识字,每天只上半个时辰的课。
作为宁清尘的奶娘,她算是半个家庭成员,和朱家很亲近。
“采薇,”赵婵儿也不见外,坐下来就自己剥了一颗奶糖,“今年的秋社,你打算怎么办?”
“秋社?”宁采薇这才想起,去年的秋社此时已经在筹备了。
赵婵儿解释道:“以前每年秋社大祭,都是张家等几家豪门大户张罗着,主祭人也都是他们几家轮流来。”
“可是如今,王家没了,刘家败落,张家也不伸张,这秋社大祭,居然没人主持了。”
“如今乡亲们,都眼巴巴的看着朱家呢。都说今年,就靠北里朱了。”
赵婵儿笑嘻嘻的,“其他人家小门小户,想办也没那个财力。即便有那个财力,也没那个威望不是?”
宁采薇眼睛一亮,哪里会拒绝这个难得的机会?
虽然眼下有大爆发,可还在苏州,离南京还远得很。倒不是不能办。
就算你防止聚集不办,可周边乡村也会办,光你青桥里不办有个屁用?
朱家要是主办这次的秋社大祭,就能借此宣告朱家在整个青桥里的地位,竖立朱家的影响力。
谁掌握了乡中祭祀大权,谁就是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