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历十六年,八月初五,从北京南下的应天戊子科乡试主考官王祖嫡等人,秘密来到南京。
巡按御史立即带着提调官,出城迎接主考官,然后按外官来南京的制度,一起去孝陵祭陵。
祭陵之后,提调官引导考官们进城,立刻进入贡院中的公馆,然后按照规矩“锁贡”,巡按监督贴上封条。
从今天起,一直到月底放榜,考官们不许出贡院一步,吃住都在贡院中的考官房,严禁离开。
然后,五城兵马司的兵马一围,应天府、江宁县的衙兵也严密监视。
外界也严禁有人进入贡院,一张字条都不许传出贡院。
贡院四周有四座高大的?望楼,上面有官军?望,俯瞰整个贡院,监视舞弊之事。
这就是始自宋代,沿用至今的“锁贡”制度。
至于乡试出题,也大有讲究。
四位同考官抓阄,抓到阄的同考官,将四书各分为若干断,然后呈现给主考官。
主考官从若干段话中,各选出一段话,圈为考试范围。
然后,四位同考官在从几段话中,各出一道题,总共十六道题。
这十六道题,再给主考官。主考官选出三道题。这三道题,就是首场最先考的“四书义”。
但是这三道题虽然都出自四书,可重要度又不同。最先考的一道最为紧要。
也就是说,三场考试是首场最重要。而首场考试,又是首题最重要。所以,最权重的一道题,就是首场首题。
五经义出题程序,和四书差不多。只是五经义是选考题,总共二十道,每经各四道,考生只需选治一经。
朱寅的五经,选治的是《诗经》,因为诗经他最熟悉,理解最精微。
朱寅作为穿越者,对本年应天乡试的了解,只知道首场首题出自《中庸》。所以他的复兴重点是《中庸》。
这是他的第一个小优势。
第二个小优势,是他属于国子监的考生。为何这也是考试优势?
因为国子监的考生,录取概率比府学、县学的秀才高。高多少?高一倍。
监生的考卷,编号和秀才不同,卷头编号带“血”字,所以又被成为皿字卷。
南直隶录取一百三十五名举人(解额),监生出身的考生只录取三十人。可问题是,秀才的数量远超监生啊。
有这两个小优势,朱寅感觉有六成把握能中!
随着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到来,整个南京城不但更加热闹,也陷入了一种紧张兴奋的气氛中。
勾栏、客栈、画船、酒楼的花灯和对联,也换成了“高中”、“金榜题名”等科场喜庆的气象。
即便是大街上的乞丐,看到读书人也换了文雅的乞讨词:“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