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朱寅也笑了起来,说道:
“这倒不是作者真不懂。而是作者要写主角造白糖发家致富啊。白糖便宜,主角还怎么发大财?”
“怎么,你不会想做白糖生意吧?”
宁采薇吃着灌藕,神色认真,“不行么?这个项目,我觉得可以。”
朱寅摇头,科普道:“晚明的白糖价格便宜,甚至比民国时期还要便宜。万历朝百姓生活水平,远超清朝到民国三百年间的任何时期。”
“万历时期朝政腐败不假,可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是封建时期很好的了。”
“民不聊生食不果腹也有,那主要是遭了天灾人祸,并非常态。大部分地区的百姓有吃有穿,生活稳定,白糖真不稀罕。”
“你做白糖生意,没有多大优势。”
宁采薇点头,“也是哈。南京一斤猪肉只要二十文,一斤鱼只要七八文,一斤白糖也就三十多文。”
“你觉得白糖为何这么便宜?”
朱寅吃下第二块灌藕,“明朝拥有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制糖技术,就是《天工开物》里面的黄泥水脱法。”
“明朝造出价廉物美的白糖,距今起码有一甲子的时间了,技术早就普及。”
“这个技术传到印度,印度又传到欧洲。晚明时期,糖是四大出口商品之一。
“所以印度语称白糖为中国,就像英国称中国为瓷器。”
“白糖此时在外国都不算奢侈品了。十几年前,长宗我部一次性向织田信长献上了白糖三千斤。”
宁采薇呵呵一笑,“你的意思是,明朝白糖便宜因为技术普及了,可是原材料呢?你以为明朝的甘蔗园很多?”
“起码我来明朝快一年了,没有见过一块甘蔗园。而南京的鲜果铺子里,甘蔗的价格是梨子的八倍!”
“你觉得甘蔗的价格是不是偏高?白糖一斤只要三十多文,真的便宜吗?明朝百姓的人均耗糖量呢?”
朱寅顿时被问住了,皱眉道:“这又能说明什么?总之,白糖价格只有大米的五倍,的确不是奢侈品啊。”
宁采薇摇头,“所以呀,你是真的没有商业思维。这方面的视角有点肤浅了。”
“很明显,明朝的甘蔗产量是很低的。明朝的甘蔗园很少,产量绝对高不到哪里去。”
“就这不多的产量,还要出口海外。国内的货就更少了。”
“按理说,白糖的价值应该很贵才对。毕竟原材料产量就那么多。可问题是,价格只是大米的五倍。
“问题出在哪?“
“
朱寅似乎明白了,“你的意思是,大明百姓对白糖的需求小。需求小,哪怕产量少,价值也贵不到哪里去?”
宁采薇点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