婿?
早知道他有年纪相仿的女儿,就不该表现的那么神童啊。
唉,为了找靠山,将自己也陷入尴尬之地了。
庄廷谏让朱寅坐下,肃然说道:
“你明年十岁,可有打算呐?虽然你还小,可是这科场大业,关系男儿前程,家族兴旺,宜早不宜晚,切不可等闲视之。”
朱寅欠欠身子道:“叔父所言极是。孩儿明年,就参加县式,争取十二岁之前,求取秀才功名。”
庄廷谏抚须颔首,“你三岁开蒙。以你的天分,十二岁之前中秀才,虽非难事,但也不能板上钉钉。”
“国朝定鼎以来,在秀才这一关,卡到十六七岁的俊才屡见不鲜。甚至二十岁仍未考中秀才的聪明人,也不乏其人。”
“秀才要过县试、府试、院试三关,每一关都是竞争激烈,岂能自信三关连捷?”
“一旦错过三年一次的乡试,又等三年,那就先机尽失了。”
“这并非最好的法子。”
朱寅心中?然,忽然想到周进和孔乙己,皓首穷经都没有考中秀才,到老还是童生。
他赶紧说道:“还请叔父指点。”
庄廷谏道:“国朝科举大典,无非秀才,举人,进士三出身。”
“秀才功名最大的用处,就是有参加乡试的资格。”
“可若是你花钱捐纳例监,进入南雍(南京国子监)读书,虽然没有秀才功名,却有了参加乡试的资格。”
“如此一来,你就能尽早参加乡试。你如能今年就捐入国子监,明年秋闱,就有机会谋取乡试资格啊。”
“例监虽然没有秀才体面,也不算真正的功名,但只要花钱,就能得到浮票,参加乡试。”
“等于是,你能提前三年参加乡试。虽然你太年幼,考中举人的可能很小,但你熟悉了乡试,三年后再考就多半能中!”
朱寅顿时心中一动。
按照庄廷谏的法子,他岂不是有可能成为十岁的举人,十一岁的进士?
大明最年轻的举人,之前是杨廷和。
老杨是十岁中秀才,十二岁中举人。
自己明年若是考中举人,那就是十岁的举人,打破了杨廷和的记录。
立刻就会...名满天下!
朱寅顿时有点激动了。
“叔父,花钱捐个监生,就能参加乡试,这么容易?”朱寅问道。
“容易?”庄廷谏摇头,“当然没有那么容易。否则,秀才功名为何还那么重要?”
“首先,捐监可不容易啊。那可不是一点银子。要想纳捐进入南雍,如今的行情年年看涨,纹银八百两打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