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项目最初由经济產业省提出,並得到了几家大型电力和汽车公司的积极响应。
当时,他们看到了龙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巨大市场,以及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惊人速度。
霓虹在精密製造和材料技术上拥有优势,而龙国则在软体算法、大规模生產和市场推广上遥遥领先,这本该是一次完美的互补合作,一次被寄予厚望的技术嫁接。
整个项目从筹备到启动,都进行得异常顺利。
霓虹的三井重工和松下公司组成了联合团队,与龙国的一家巨头企业进行了多轮技术交流。
龙国工程师的效率和对未来技术的洞察力让霓虹团队感到震撼。
他们不仅仅是在开发一个充电桩,更是在构想一个涵盖电力调度、智能电网、车辆信息互联的庞大生態系统。
霓虹团队一度认为,只要合作成功,他们就能藉助这股东风,迅速在世界范围內抢占先机,甚至超越在这一领域进展缓慢的丑国盟友。
在最初的热情和开放之后,龙方开始对核心技术,特別是无线电力传输的加密协议和高效能算法,变得异常谨慎。
他们提出,合作可以继续,但宽虹团队必须完全採用龙国企业主导的统一技术標准。
这意味著,霓虹的技术团队不能將自己的部分核心技术融入到最终產品中,而只能作为供应链上的一个环节,提供零部件和製造支持。
霓虹团队感到困惑。
他们原本以为这是一次共同开发,是技术上的双向奔赴。
但现在看来,这更像是一次技术收编,他们將作为龙国技术生態系统中的一个外包商存在。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於信任的缺失。
对方企业代表坦率地表示:“我们无法確保你们的技术,不会在未来被其他国家用於不当目的“你们的技术能力,加上你们与丑国企业的密切关係,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风险。”
他们用一种非常坚决的方式,表达了对霓虹技术安全性的不信任。
这在之前是从来没有遇到过的。
要知道,以往他们在和龙国人合作时,都是占著主导地位,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他们所处地位互换了。
这突如其来的地位反转,如同当头棒喝,让霓虹团队陷入了深刻的自我怀疑。
他们一直以为,自己的技术优势是永恆的入场券,是所有合作谈判中的底气。
然而,当他们面对龙国人那份不带任何情绪的、基於战略考量的不信任时,他们才意识到,这场游戏的核心规则,早已悄然改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霓虹企业与龙国合作的模式几乎是固定的。
霓虹公司带著世界领先的半导体、精密仪器、汽车零部件等技术而来,龙国则以巨大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相迎。
霓虹人是技术的主导者,他们制定標准,输出流程,甚至可以决定龙国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位置。他们掌握著技术的主动权,享受著被追捧的优越感。
那时,龙国人对他们的技术充满了敬畏和渴望,任何合作协议,哪怕是附带了苛刻的技术限制条款,也会被欣然接受。
宽虹团队习惯了这种模式,认为这是理所当然,
他们以为,只要技术领先,就永远站在食物链的顶端。
然而,在无线充电桩的谈判桌上,这种模式被彻底顛覆了。
龙国企业代表的每一句话,都透露出一种新的自信,他们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求购者,而是技术的筛选者。
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冤虹的標准,而是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標准,並要求冤虹人遵从。
霓虹团队的困惑,源於他们对龙国发展的认知滯后。
他们依然將龙国视为一个正在追赶的工业大国,却忽略了龙国早已在某些领域完成了弯道超车,甚至开闢了全新的赛道。
在他们看来,无线充